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60636
大小:166.3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2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政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附件2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一、总则(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及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要求,预防黑臭水体形成,逐步消除黑臭水体,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群健康和水生态安全,促进技术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二)本技术政策为技术指导文件,提出了治理黑臭水体的相关措施,供各有关方面参照采用。(三)本技术政策所称黑臭水体是指因过量纳污、超出其水环境容量而导致变黑、发臭,通常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质标准,溶解氧小于2.0mg/L。多位于人口密集、污染负荷强度大、基础设施
2、不完善的区域,主要包括城市建成区、城乡结合部、县城及中心镇等区域内水体。二、治理原则和技术路线(四)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应遵循的原则:水陆统筹,分类、分区、分期治理,治理与管理兼顾;以水环境容量为本,改善水力条件,截污优先,污染源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部门联动、责任明确、信息公开、公众参与、长效管理。(五)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路线:开展黑臭水体环境问题诊断,—5—分析黑臭成因,核定污染物负荷,确定控制目标,制定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实施污染源控制及治理、水动力改善及水力调控及生态修复,加强综合管理及工程运行与维护。三、黑臭问题诊断技术(六)黑臭问
3、题诊断应采集水文、水质、水生态等信息,排查主要致黑臭污染物及污染来源,计算水体环境容量,提出黑臭治理的目标污染物及分期治理目标。(七)黑臭问题诊断技术主要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踏勘、问卷调查、取样检测、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四、污染源控制及治理技术(八)污染源控制及治理主要针对点源、面源及内源,鼓励采用适宜的技术削减目标污染物负荷,满足水体环境容量控制要求。(九)点源主要包括集中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及工业园区废水、规模化养殖废水以及分散排放的污水(宾馆、饭店等)。1.对直接排入水体的点源应采取截污措施,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
4、理率。2.城镇生活污水宜采取集中处理方式,出水标准应达到总体治2理方案的控制要求。可采用A/O、MBR、BAF、SBR、氧化沟等处理技术。3.工业及工业园区废水应达标排放,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再生水回用。可采用常规水处理技术,必要时可增加高级氧化、吸附、膜技术等强化处理单元,提高出水水质。4.规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水排放,鼓励进行生态化改造和粪—6—污资源化利用。可采用厌氧流化床、UASB、IC反应器、厌氧-好氧结合等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5.严格排查水体周边饭店、宾馆等餐饮服务单位的污水直排口,修建截污管道,将其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或自建
5、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或回用。(十)面源主要包括城市面源、种植业面源及村落生活污水。1.城市面源主要来自合流制排水管网溢流污水、分流制排水管网初期雨水以及分散直排的初期雨水。针对合流制排水管网溢流污水,可采用分流制改造,提高截流倍数,溢流污水沉淀、过滤快速处理等技术。针对初期雨水,可采用收集存蓄、水力旋流、快速过滤、人工湿地等处理技术,也可采用绿色屋顶、渗透铺装、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等低影响开发改造技术。2.针对种植业面源控制,鼓励开展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测土配方施肥等生态农业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农田径流中污染物排放量;也可采用生态沟渠、滞留塘等
6、技术,加强对农田耕种期初期暴雨径流的截留和净化。3.针对村落生活污水,可采用土壤净化槽、生态坑塘、人工湿地等技术。(十一)内源污染治理,包括污染底泥及生活垃圾。1.针对污染底泥,优选原位覆盖、原位钝化技术。针对污染底泥堆积较厚、污染严重、确需疏挖的区域,采用精确薄层生态疏浚技术;避免堆场余水二次污染,鼓励开展底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7—2.加强生活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管理,防止其进入水体,一旦进入水体的,须及时清理,保证水面无大面积漂浮物,岸边无垃圾。五、水动力改善及水力调控技术(十二)计算水环境容量,确定生态基流。针对生态基流较小或基
7、本没有生态基流的水体,可采用生态调水,鼓励利用再生水、雨洪等进行补水。针对滞水区、缓流区,鼓励采用内循环或外循环等技术,改善水动力学条件。六、生态修复技术(十三)生态修复是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利用生态手段对水体内、滨岸带、缓冲带进行修复,改善水质,恢复景观。(十四)水体内生态修复,主要包括生境改善技术、水生植物修复及水生动物修复。1.针对生境条件差、水生生物修复难度大,鼓励采用曝气增氧、人工生态材料、微生物菌剂等技术手段,改善水质、底质,为水生生物修复创造条件。2.针对水生植物修复,筛选确定水生植被修复的先锋物种,鼓励采用水生植物育苗、人工
8、打穴、沙包抛植、草皮制作等定植技术,恢复水生植物群落,并优化配置。预防外来物种入侵、水生植物腐烂二次污染等问题,鼓励大型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3.针对水生动物修复,鼓励采取种群恢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