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UCLA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UCLA

ID:36537777

大小:905.85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9-05-11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UCLA_第1页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UCLA_第2页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UCLA_第3页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UCLA_第4页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UCLA_第5页
资源描述: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UCLA》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2卷 第3期地 球 学 报Vol.22No.32001年5月ACTAGEOSCIENTIASINICAMay2001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尹 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及地球物理与行星物理研究所)摘 要 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地质历史显示出,自从约70Ma印度板块2亚洲板块开始碰撞以来,至少有1360km的SN向缩短量被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山带所吸收。导致新生代青藏高原最终构造格局明显的地壳缩短作用,大约开始在始新世(50~40Ma)。几乎同时发生在高原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和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及祁连山。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古

2、生代和中生代构造历史强烈地控制着新生代变形历史和应变分布。松潘2甘孜2可可西里地体和羌塘地体三叠系复理石杂岩的广泛出现,在空间上可能和青藏高原中部的新生代逆冲作用和火山作用有关。青藏高原南部和中部的地壳和上地幔之间地震特性的显著差异是中生代和新生代2种构造的表现形式。而前者对第三纪局部缩短的收缩变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导致自由水释放进入青藏高原中部的上地幔和下地壳,并引起岩石圈地幔和地壳中物质的部分熔融。关键词 造山带发展 大陆碰撞 喜马拉雅 青藏高原直接论证许多地质关系(Armijoetal.,1989;Holtet1 引言al.,1995;Lacassinetal.,1998;V

3、anderWoerdet由陆2陆碰撞形成的造山带或许是地球表面最al.,1998;Bilhametal.,1997;Larsonetal.,1999;显著的地质特征(Deweyetal.,1973)。北美的阿巴Shenetal.,1999)。拉契亚山造山带,欧亚大陆中部的乌拉尔山脉和东(2)板块边界的历史是已知的,因此,陆内变形—中亚的秦岭2大别2山东造山带就是一些最好的例的原因可以作为与时间相关的边值问题来定量确定子,每一个都沿走向延绵上千公里。自从约35a前(Peltzeretal.,1988;Housemanetal.,1996;Roy2板块构造理论创建以来,人们已对这些造山系的

4、成den,1996;Roydenetal.,1997;Kongetal.,1996;因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这样一Peltzeretal.,1996;Kongetal.,1997)。个事实,即陆2陆碰撞是形成超级大陆的主要和最有(3)碰撞过程产生了各种地质特征,例如,大规效的过程,它明显地影响着地球上的地质和生物演模逆冲断层、走滑断层和正断层系统(Tapponnieret化。在地球上所有陆2陆碰撞造山带中最具有争议al.,1986;Burgetal.,1984;Burchfieletal.,1992;但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轻的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Yinetal.,1994)

5、,淡色花岗岩岩浆作用(Harrisonet造山带,南部是EW走向、高海拔的喜马拉雅和喀al.,1998b),广泛的火山作用(Deng,1989;Arnaudet喇昆仑山脉;北部是广阔的青藏高原(图1和图2)。al.,1992;Turneretal.,1993;Chungetal.,1998;这个造山系的形成主要是过去70~50Ma间印度Deng,1998),区域变质作用(LeFort,1996;Searle,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所造成的,它是西自地中海,东1996),陆内和大陆边缘海盆地的形成(Songetal.,达印尼的苏门答腊弧,距离超过7000km的高喜马1993;Briaseta

6、l.,1993;Lietal.,1996)。上述地质拉雅2阿尔卑斯山系的一部分。这个格外长且复杂特征和过程均可作为代表指示物,在陆2陆碰撞动力的混合带是自古生代以来2个大陆块之间特提斯洋学中建立深部地球条件时可能是有用的。的闭合而发育的:北部是劳亚大陆,南部是冈瓦纳大由于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山带巨大的体积和陆(Hsüetal.,1995;Sengoretal.,1996)。高海拔,它的地质演化也被认为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因以下几个理由,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山带及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uddimanetal.,1989;Mol2其在东亚的邻区是研究陆2陆碰撞的理想地方。naretal.,19

7、93;Quadeetal.,1995;Harrisonetal.,(1)造山带是活动的,便于使用新构造研究方法1998a,Ramsteinetal.,1997)。气候的变化又影响到作者:尹安,男,教授,构造地质专业,电话:310-825-8752;FAX:310-825-2779;E-mail:yin@ess.ucla.edu。责任编辑:宫月萱。©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