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28571
大小:1.45 MB
页数:46页
时间:2019-05-09
《“静能生慧“--九班第13周主题班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拒绝浮躁,享受成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时候最忌讳的是浮躁和忙乱,开始的胜利等于成功的一半,此时越要沉住气,踏下心,才能寻找到开启成功的金钥匙。走进初中生活于宁静处聆听生命绽放的华音安静是一种美德安静,要远离喧嚣心静是一种修养心静,要远离浮躁10、心静的人看到的是自己一天天的进步,因为他有伟大的目标。心静的十条标准:我做到了几条?1、窗外的精彩和无奈与我无关,我用勤奋挑战自己的精彩。2、课间看到我的总是匆匆前进的脚步。3、心静的人在学习的辛苦中体会进步的快乐。4、心静的人只恨做学习无关的事耽误时间太多。5、心静的人珍惜老师在课堂上
2、讲的每一分钟。6、心静的人总能把班级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认真做好。7、心静的人总会让自己提前进入学习状态。8、心静的人谈吐积极进取,你追我赶,和谐竞争。9、心静的人躺到床上能够迅速安然入睡。10、心乱的人心事重重,久久难以入眠。心乱的十条标准:我又拥有几条?1、外面的世界真稀奇,我的眼球成了你的“粉丝”。2、一路上总夹杂着你悠闲的打闹。3、心乱的人只会尝试学习中的滴滴苦酒。4、心乱的人只为逃离课堂找一万个伤心的理由。5、心乱的人一直在逃避老师关切的目光。6、心乱的人总把自己的事当作大家的事,漠不关心。7、心乱的人总会为自己的迟到找借口。8
3、、心乱的人只比衣服流行,发型时尚,哥们义气。9、心乱的人一天天虚度光阴,因为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行动盲目,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学习,这种心理情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躁”。浮躁心理是当前中学生较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某些学习阶段,甚至成为一些中学生的通病。浮躁心理如不及时纠正,则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何谓浮躁?浮躁的表现浮躁心理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经常性的表现为“想不到”“坐不住”“听不进”“忙不停”“写不完”“长不了”等。浮躁的表现“想不到”: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甚至手足无
4、措,一会儿看看这本书,一会儿看看另一本。“坐不住”:在课上找各种借口不听课,或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浮躁的表现浮躁的表现“听不进”:觉得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不值一听,或是在哈欠连天,或是在交头接耳,根本不管老师在讲什么。“忙不停”:每一天都在烦躁的忙乱中度过。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从早忙到晚而内心却没有充实的感觉。感觉自己做了很多却没有什么收获。浮躁的表现浮躁的表现“改不了”:浪费时间、虚度光阴后也时常后悔、自责。在老师批评和考试后,短时间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能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几天之后,依然故我,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浮躁的危害
5、上课一听就懂,练习一做就错。太多的同学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老师一问“懂了么?”他们就会随波逐流、异口同声地喊“懂了”。可怕的是:自认为“懂了”,学习过程即告停止。书一看就会,一放下就忘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往往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是看过了,无法深入看书,没有达到预习和复习的目的。浮躁的危害题目没审就做,没看清条件就做学生很多时候看到题目,没有仔细审题,而是急于动手,所以经常出现题目看不清,条件没有看全就开始做题。这种情况做对的可能就很小了。等到题目做错了,才恍然大悟:有个条件没看清楚!浮躁的危害做
6、完题没检查好就上交。不检查就上交是浮躁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学生做完题目后,耐心已经达到极点,最想的事情就是赶紧交上去万事大吉。 这种浮躁心态是学习的大敌,如果不彻底解决,学习永远不会好。浮躁的危害考试后汇总,总以“粗心”为借口。每次考得不好,总把责任归咎于粗心,总是自我安慰:下次细心点。但是仔细想想:你什么时候细心过呢?你忘记了根本原因:浮躁,浮躁让细心离你而去了!浮躁的危害浮躁与喧嚣意味着放弃和淘汰专注与执着预示着机会和成功失败永远是为逃避的人准备的,机会不可能永远属于你,成功永远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静能生慧静浇灌我们的梦想佛家语:
7、“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也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智慧“慧”由“彗”和“心”两部分构成,而“彗”本身是会意字,“彗”的上部是扫帚形,下面在古文字中是表示手的“又”字,合起来表示以手持扫帚,“彗”下面再加上心字,意思就是手持扫帚将心上的一切尘垢、杂念全部清理干净,从而心静如水,明明白白,一目了然,这就是慧,也就是佛学上的般若慧,有了达义。静“静”从“青”从“争”。清而无争谓之静。又言,清净谓之静。青是天空、绿草的颜色。所以说做到“静”,就要无争,将自己立于天地之间,心中只有天空之蓝,芳草之绿,继
8、而无蓝无绿无色。如此才能做到“般若慧”。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它是默默汲取,蓄养生命的能量;心境不随外境而转,就是静。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心态。坚守之后,咀嚼得出,享受得到。《昭德新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