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19956
大小:133.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1
《煤焦油制备活性炭及其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58矿物学报2010年煤焦油制备活性炭及其应用高磊1”,董发勤1,代群威1,唐朝军1'2(1.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I匹t/If绵阳621010;2.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煤焦油渣是煤焦油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产生的,该类废渣在我国分布很广,目前常见的利用方法是将其作为炼焦油配煤原料,但利用率仅为产生量的30%左右,绝大部分煤焦油渣仍被当做废物丢弃,对环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占地面积大、堆场投资大、运营费高,弃置堆积时还会放出含硫化物污染环境(韩晓玲,2008)。煤焦油渣具有天然多孔性结构、比表
2、面积较大的特点,且含有大量未燃尽的碳,有作为吸附材料使用的可能性。国内对煤焦油渣进行资源化的开发利用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将煤焦油渣开发成吸附材料的研究国内成果更少。由于煤基具有高碳含量和低价格的优势,是制备活性炭材料的重要原料(解强,2003),早在1785年,Loi—wtz就研究了木炭材料的脱色作用。1900年,德国学者Ostrejko首次发表了用ZnCI:处理煤制备活性炭的专利(高尚愚,1984)。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用含碳煤基材料制备活性炭和活性炭复合物(任楠,2003;范艳青,2003;杨春杰,2004;邢雯雯,2009)。炼油厂的副产物石油焦
3、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且碳含量高,灰分、挥发份低,是生产中高档炭的优质原料。因此,若能利用煤焦油渣中的宝贵碳资源,制备低成本吸附材料,同时也能消除堆渣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多方效益。本文以陕西榆林地区的煤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0776027);绵阳市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238340)作者简介:高磊,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吸附材料研究.E-mail:gaolei3621202@126.cⅢ油渣为原料,充分利用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手段,对煤焦油渣的组成成分和吸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研究的煤焦油渣样品采自陕西榆林地区,
4、进行了元素组成以及XRF、XRD、TG/DSC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煤焦油渣碳含量较高(55.5%~80.18%),Fe化合物含量也较高,占总质量的8.02%~9.40%,有利于活化过程比表面积及孔径的提高(邢雯雯,2009),其中劣质渣中的si绝对含量(15.07%)高于优质渣(1.oo%),主要以玻璃硅或是活性硅等形式存在,Si含量高,炭活化时提供c一基裂解键,有利于活化时比表面积及孔径的提高。此外,废渣含有少量的重金属以及微量元素,如Ni、Cr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7%~0.8%、1.13%一1.35%,其含量较少,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符合制备吸附材料
5、的要求。在538.39—546.53℃区间时有明显失重现象,表现为放热峰,主要为炭化有机物热解失重,失重率达88.99%,在881.23℃时有一个吸热峰,同时也伴有缓慢的失重现象,主要为难分解有机物及CaCO,的热分解失重,说明活化温度控制在600—900℃为最佳的活化温度区间。与分析纯活性炭的碘吸附值855.30mg/g、亚甲基蓝吸附值200.17mg/g相比,处理前的煤焦油渣的碘值、亚甲基蓝的吸附值都较低。经过900oC、隔绝氧气条件下炭活化样品2h后煤焦油渣的吸附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其吸附碘值、亚甲基蓝值可达分析纯活性炭的70%左右。同时将活化后的
6、煤焦油渣用于对生活废水有机物以及重金属吸附,其吸附去除效果分别为95.5%、增刊矿物学报15980.4%。说明煤焦油渣通过物理活化后用于生活废水、工业废水的处理可实现成本低效率高的收益。突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理念。通过预炭化处理改变煤焦油渣的微晶结构和表面性质,由SEM分析图可以看出:温度较低时出现的多为大中孔,温度较高时出现了大量微孔,在较高的预炭化温度下,随着预炭化温度的升高,煤焦油渣中氢和氧的含量锐减,表面官能团含量也减少,微晶结构变得更加稳定,导致活化困难,活性炭比表面积减少、孔径分布发生变化,中孔含量相对增大。而较低温度下对石油焦热处理对
7、所制得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影响很小,但使原料中石墨微晶增大,相应的活性炭的孔径也增大了。说明石油焦的表面官能团如C一0一C、C一0一以及一CH3、=CH2和一CH2CH3等烃基基团在化学活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石油焦内部微晶结构对活化过程中孑L的大小有影响。煤焦油制备活性炭及其应用作者:高磊,董发勤,代群威,唐朝军作者单位:高磊,唐朝军(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董发勤,代群威(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621010)本文链接:h
8、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33992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