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499616
大小:63.6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1
《在家里说课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以评价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在家里》说课设计【教材分析】《在家里》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的第3课,是表现现实生活的一课,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本课有一幅插图、一组词语和一篇短文。词语为插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用品。图画内容和短文是写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让爸爸妈妈吃水果,家庭充满温馨。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教学目标】 1、认识等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笔画“丶”和偏旁“氵、扌、火、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
2、字、写字。【教学难点】 认记四个带新偏旁的生字。【课前准备】 1、课件、卡片(生字卡片、图片)92、课前让学生熟悉并认识家里客厅中的陈设、用品。【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认识偏旁 1、复习铺垫: ⑴ 家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老师呢,也有一个非常温暖的家。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几张家庭用品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谁能读准图上的拼音,就可以看到照片了。 ⑵ 课件出示拼音shāfābàozhǐtáidēngdiànshì。学生自由练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音节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起到以旧带新的目的。 ⑶ 学生指名读,教师点击拼音,出现图片。
3、指名──齐读。 2、认识偏旁氵扌火: ⑴ 你们读得这么认真,把偏旁王国的三位偏旁娃娃也吸引到教室来了,想认识它们吗?借助拼音读一读,看谁能与它们交朋友。 ⑵ 课件出示偏旁氵sāndiǎnshuǐpáng扌tíshǒupáng火huǒzìpang9 学生借助拼音自学偏旁 ⑶ 你认识了哪个偏旁娃娃?指名──齐读。 ⑷ 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教师打乱次序点偏旁,学生齐读) ⑸ 这三个娃娃都来自一个叫做偏旁的王国,他们的本领可大了,能与汉字部件一起组成许多不同的汉字。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字中有氵?(洗河汗)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昨天,老师接到小红同学打来
4、的电话,她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你们想去吗?——好,我们现在就出发,小红和她的爸爸妈妈在家里等我们呢!出示课题zàijiālǐ在家里,齐读。三、自主探究,学习生字词1、用“有……有……还有……”看图说话: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⑴(课件出示插图)哇,小红家可真漂亮,谁能替小红来介绍介绍,她家里有些什么?⑵9学生介绍,教师随即点击图片,出现相应的词语。⑶小红家有这么多东西,我们这样讲太凌乱了。我给你一个句子,请你选择三样东西,用“小红家有。。。有。。。还有。。。”把它们串起来。教师范讲。谁再来说。指名——同桌互说。2、读准字音:⑴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是看着图来介绍的
5、,这些家具、电器的的汉字你认识吗?打开书,请你借助拼音读一读图画下面的词语。学生自学。 ⑵说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词语的?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让学生初步了解识字方法,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⑶指名领读。“谁来当当小老师?”“真高兴你把所有的词语都读正确了,谁还能当当小老师”9设计意图:在认读环节中,之所以要让学生互听互查,是因为儿童不易发觉自己的错误,却特别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巧识字形,初步感知汉字字形的规律,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⑷现在请同桌小朋友相互读读认认,看看是不是把词语读准了。同桌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
6、:在汇报识字时,让学生做“小老师”邀请小朋友读,并给予评价,甚至可以让同学们围绕生字的学习向这位“小老师”提问题,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创设了情境。 ⑸现在老师把拼音去掉了,你们还认识你们的新朋友吗?男女生赛读——开小火车读。 3、记住字形: ⑴ 出示本课生字,除了要认读词语外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学习本课的生字。同学们先自己练练吧。自读——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指名领读。 ⑵ 没有拼音的帮助,你们还有信心攻下这道难关,把生字读准吗?开火车读。 ⑶ 要和这些汉字成为真正的朋友,还必须9记住它们的样子。现在我们重点来看看下面的字怎么记?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看哪个组
7、的方法最好?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偏旁娃娃也一起来了呢!“加一加”“换一换”,我来说说“报”这个字,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个衣服的服的一半,合起来就是报纸的报。”) ⑷ 游戏: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用信封里的汉字的部件,组装出两个生字宝宝,并且大声地读给大家听!同桌边拼边读。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与生字多见面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读好,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⑸ 刚才老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