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Ι卷历史试题分析乙卷历史部分

全国Ι卷历史试题分析乙卷历史部分

ID:36493510

大小:597.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11

全国Ι卷历史试题分析乙卷历史部分_第1页
全国Ι卷历史试题分析乙卷历史部分_第2页
全国Ι卷历史试题分析乙卷历史部分_第3页
全国Ι卷历史试题分析乙卷历史部分_第4页
全国Ι卷历史试题分析乙卷历史部分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国Ι卷历史试题分析乙卷历史部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4年全国Ι卷历史试题分析乙卷历史部分一、试题评述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试卷乙卷历史部分试题与往年相比难易程度基本保持稳定,符合考试大纲要求。从总体来看,2014年历史试题注重创新试题设计,提供新材料,设定新情境,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规避一纲多本下易于出现的公平性问题。新课标卷在稳妥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材料来源,积极探索考查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目标与人才选拔考试的要求。(1)注重提供教材之外的新材料、设定新情境进行考查,几乎所有试题都能利用材料设置新的情境。这一方法符合历史学从

2、史料出发得出认识和结论的基本特点,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与人才选拔考试的要求,不仅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也有利于解决一标多本下易于出现的公平性问题。如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甲卷第29题,题干设置的情境是各地军阀为争相“仿效”三民主义,纷纷“想出个主义玩玩”的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2)针对中学教材和教学中容易混淆和忽略的问题,做出了澄清和厘正。如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乙卷第27题,提供了清初实施海禁前白银普遍流通的情境,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经济仍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优势地位的事实。此类试题切中了中学教学的“

3、软肋”。又如第40题通过对比中外两位科学家及其成果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对待科学的态度与文明兴衰的关系,有利于对考生改革创新意识的培养。(3)在开放性试题中,对答案或评分说明的设计更为细致。如第41题在评分“示例”的处理上,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特别注明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显示出对评分可操作性的有效控制,避免了以“示例”对考生作答方式、内容、思路进行框限的情况,高了考试的有效性。(4)试题结构合理,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涵盖了各断代史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较好地实现了考核目标与要求。题目的命制规范,语言严谨简练,评分参考简洁、清晰

4、,赋分合理,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二、试题分析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1【答案】B【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范围,通过设计新情境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获取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以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能力。题干陈述了秦汉以后“天

5、”被尊为最高神、皇帝为“天子”主持祭天、百姓祭祀祖先等历史事实。皇帝祭天具有证明专制权力合法,同时与百姓祭祖先又具有相似意义,二者共同的意义显示出“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这一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而皇帝祭天、百姓祭祖虽具宗教意义,但本身并非宗教活动,也与中学生关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知识不合,故A项可以排除;周代的宗法制便是以祖先血缘崇拜为基础而构建的,而秦汉以后宗法制度业已衰落,因而C、D两项可以排除。正确答案为B。本题难度为0.415。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

6、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通过唐高祖、武则天、唐武宗时期不同的宗教政策,说明儒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考生通过必修模块“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学习,掌握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所以,唐代皇帝的好恶不可能决定宗教的兴亡,可排除选项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故可排除选项B;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不符合所学知识也不

7、符合题干材料,故可排除选项D;儒家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则符合唐代史实,虽然当时三教合流,但儒家的政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所以C项为正确项。本题难度为0.241。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D【分析】本题以宋明理学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难点的能力。题干直接点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考生熟知的主张,要求考生辨析这一主张与中国古代“人性观”的联系。考生通过传统文化《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

8、近,习相远”这几句,可以选出正确答案,A、B两项分别是先秦儒家中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