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473876
大小:5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11
《我国社会研究公共安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社会研究公共安全交通安全农村交通之痛:(半月谈2011/4第50页)背景:随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形式日趋复杂与居民出行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交通事故频发成为广大农村居民难以承受之痛。现象和问题:1、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违法载人现象严重。2、一些地方农村公路标准低,各种交通设施落后甚至缺失。3、客运运力不足,群众出行难等问题困扰着我国农村交通安全。→破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难题任重道远。原因:1、利润空间大,且执法取证难,驾驶人心存侥幸。打击摩托车、农用三轮车非法载人在农村地区困难重重。2、上路车辆多与执法力量少之间的矛盾
2、,导致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3、一些政府部门对农村交通安全不够重视,缺乏主动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识。往往开展短期的专项行动,“一阵风”过后依然故我,未形成常抓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4、农村居民出行交通安全意识也亟待提高。解决措施:1、解决利益问题。税费减免等相关政策扶持,引导其健康发展2、坚持疏堵结合,坚决打击非法营运市场(加大违法载人行为的清理整顿,加大非法营运的打击力度)3、交管部门要加强服务。(驾驶证考试)4、落实监管责任(各级领导分片包干的则监管责任制)酒驾背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汽车已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3、但老百姓驾驶行为的文明程度还不能和这种进程相匹配,需要用法律来调整驾驶行为。“酒驾”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违法成本太低,不足以从内心触动驾驶员神经。修法严惩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还要严格执法。很多事之所以“罚”不出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法存在“潜规则”:执法“一阵风”,让人们总有“偷逃”的心理;执法“人情化”,再严厉的法规也会无力。食品安全近期食品安全事件:1、“牛肉膏”:对食品多些敏感没坏处我们现在使用的工业化食品,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虚拟食品”。食品中到处有着“科技”的身影,而人体是一切“科技”的目标装置。“牛肉膏”就是一种刚刚得以报道的味觉虚拟药品,据称
4、属于“增香型食品添加剂”,根据规定,它要按照食品生产量决定使用量,属于“自我限量型香精香料”。这就是说,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说“使用牛肉膏的食品不安全”,过量使用才是不安全。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大概都是如此。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而制造,不过量就安全。然而,“改善”还是“改劣”,真是难以言之。例如,牛肉膏可以使任何动物肉变成牛肉味道,口感体验上属于“改善”,而人体系统增加食物消化过程中的解毒负担,则是“改劣”。经过这种完全合格的过程生产的食品是否被作为牛肉出售,是否标注“本品使用了牛肉膏”,这是又一个问题。前面几个问题都涉及食品卫生安全,是否标注添加剂和是否将非牛肉作
5、为牛肉销售,则涉及消费知情权。2、宜昌查获近1吨“毒生姜”,专家:等于在食用慢性毒药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敲响警钟,不良商贩将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后,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熏制,熏过的"毒生姜"与正常的生姜相比,看起来更水嫩,颜色更黄亮,就像刚采摘的一样。根据医学专家介绍,硫磺是一种金属硫化物,如果渗入到食物中被人食用后,轻度的会出现头昏、眼花、精神分散,全身乏力等症状。若长期食用,严重的会影响人的肝肾功能。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商贩熏生姜用的硫磺来路不明,其中可能含有杂质和重金属,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更为严重的威胁。3、温州查处黑作坊“染色馒头”,香精加多少凭手
6、感4、双汇"瘦肉精"事件追踪:18道检验为何管不了一头猪?针对“瘦肉精”的监管链条看似完备,号称有“十八道检验”关,但实际上隐患重重。早在2002年农业部就明确禁止在养殖业使用“瘦肉精”。2009年3月,河南省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强化“瘦肉精”监管。按照职责分工,其监管的环节依次为:养殖、屠宰、流通、药品销售以及相关案件侦破等。尽管上述链条看似完备,但是监管仍然存在漏洞。针对“瘦肉精”问题,畜牧部门一般实行产地检验,主要依靠畜产品检验检疫中心每月一次的抽查,按照省里制定的2%抽查比例执行。至于外地流入本地的生猪,只要其提
7、供合格的检验检疫证明,并且耳标齐全,一般不再检验。进入屠宰环节后,则主要依靠企业自检。5、员工踢爆到期面包回炉黑幕,掺入配料"重生"制作者首先把回收的面包切成小块,倒进容量堪比储物箱的白色面包箱,加入混杂了熟苹果片、酥油、牛奶、芝士和提子的酱汁,充分拌匀。吸饱酱汁的面包碎块,被排成长棒状,上下分别铺上芝士片和新鲜蛋糕,再用丹麦面皮包裹,撒上杏仁片,烘烤45-50分钟,切件出售。6、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昌黎假葡萄酒,工商部门急查用酒精掺添加剂、香精、色素等调制后做成假冒葡萄酒,有的甚至根本不含一点葡萄原汁。之后,厂家再贴上各种国内外葡萄酒标签,冒充名牌葡萄酒销售。7
8、、广东: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