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313260
大小:24.34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09
《艺术与人文社科学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艺术与人文社科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根据《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成工职院党委〔2017〕130号精神,现就分院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精神为契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学院“办一流高职,育大国工匠”的定位,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二、总体目标-9-紧紧围绕学院“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核心命题,建立健全党总支
2、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各部门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以学校育人为主、学生家长与企事业单位紧密配合、时间上相互衔接、空间上全面覆盖的育人格局,实现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政治坚定、思想心智成熟、技术技能扎实、具有尚美情怀、创新理念和精益求精精神的现代工匠。三、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模式(一)构建“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分院以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为重点,构建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家长、校友、合作企业、社会各界等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二)建立“三个协同”育人机制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
3、师生、家庭、学校、企业协同推动。研究建立“师生协同”的师生结对机制、“家校协同”的沟通协调机制、“校企协同”内外评价机制。1.建立“师生协同”师生结对机制,及时关注、全程跟进每一位学生。学院分管分院领导在分院定点联系一个班级,结对1~3名学生;分院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个班级,结对1~3名学生;分院教师每人结对联系1~5-9-名学生,老生结对工作在每年的4月份完成,新生结对工作在每年的9月份完成,结对情况根据师生比例进行调整,做到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位老师结对联系。通过以上结对指导和对口帮扶,践行学院“全员育人”理念,丰富师生结对机制内涵。老师在结对过程中,及时关
4、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困难,解决学习问题,化解心理危机,融入校园生活。老师与结对学生每月谈心谈话1~2次,每学期不少于4次,全年不少于8次;每学期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1~2件,全年不少于2件。每年6月10日前和11月10日前上交谈心谈话记录表到“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谈心谈话情况记录形成工作台帐;每年11月10日前完成帮扶工作总结,上交“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存档。1.建立“家校协同”沟通协调机制,家校积极合作、相互包容。-9-学生发展中心和辅导员应掌握本
5、学院、本班级全部学生的家长联系方式,每年9月新生入学后一个星期内由辅导员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辅导员或班主任每学期至少与每位学生的家长联系沟通一次,并将联系沟通情况记录形成工作台账。条件适宜时,分院可组建由各专业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家委会,邀请家长参加、观摩学校组织的工匠文化节、技能大赛、主题节会等,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意见和中肯建议,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管理服务水平。3.建立“校企协同”内外评价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共赢。用人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理想、敬业精神、职业能力的评价是我们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参照。分院分管就业工作人员每学期至少与用人企业沟通
6、1至2次,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跟踪评价,并将评价时间从在校学习期延伸跟踪到就业后的企业评价,以弥补学校在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疏漏和不足,有利于企业选用、支持、发展具有潜质的学生,避免在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过程中产生校企矛盾和冲突,促进校企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共赢。(三)创新“四个融合”育人模式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教育相融合、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课堂教育与活动教育相结合、网上与网下思想引领相结合”,构建“四个融合”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高雅的文化品味、良好的职业素养、过硬的职业技能。1.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教育相融合,促进两个方面相辅
7、相成。-9-分院全体教职工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重视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引领和政治立场的指引,也要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和规矩意识的养成,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让学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真理的光辉,激励学生不断提高道德情操、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将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现两种教育功能互补。分院要以专业和兴趣爱好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和创意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工匠文化节系列活动,拓展学生专业思维,激发学生工匠情怀,提升大学生的专业
8、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2.将课堂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