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绘画与人生——笔墨文化的境界

书法绘画与人生——笔墨文化的境界

ID:36292872

大小:5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08

书法绘画与人生——笔墨文化的境界_第1页
书法绘画与人生——笔墨文化的境界_第2页
书法绘画与人生——笔墨文化的境界_第3页
书法绘画与人生——笔墨文化的境界_第4页
书法绘画与人生——笔墨文化的境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书法绘画与人生——笔墨文化的境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书法、绘画与人生——笔墨文化的境界程大利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一道特殊的风景。我称之为“笔墨文化”。笔墨文化是什么?笔墨文化表述的是什么?它曾达到怎样的高度?它的自身规律和未来走向如何?我们探讨一番。中国书画的“线”很多西方画家看中国画,尤其是当代的人物画,虽不缺少解剖、透视、色彩和完整的物象结构,但也不以为然。既使是题材,他们一点也感觉不到中国画的重大题材比起油画表现的题材,高明到哪里。造型、解剖、色彩都没有震惊西方人,倒是中国画上的“线”,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线从哪儿来呢?源于书法。元代的赵孟頫有两个很重要的观点,一个叫“书画

2、同源”,另一个观点叫“作画贵有古意”。他一首诗写得好:“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赵孟頫看来,书和画是有同一个渊源的。虽然它们在意识形态上有差异,但本质上是一个艺术。正如我所讲的,都是属于笔墨文化。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观点中的“古意”,也不是指作画造型的古意,是指“线”的古意。点画之间,要有精神气息和丰富的内蕴,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提到的“高古”:曰真、曰朴、曰简。真、朴、简在康有为看来是一种古意,实际上是诠释了赵孟頫的观点。赵孟頫这两个观点影响很大,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与西洋艺术虽有诸

3、多不同。如果非要把艺术分成东西的话,我认为可以比喻成两棵大树结出了不同的果子,或两条大河都流向大海。源流不同,但最后都是归海的。然而,两个文化的审美趣味太不一样。当年郎世宁带着四十幅油画作品来到了清宫,康熙就请宫廷画院负责人邹一桂来看,邹一桂看后有一段描述,他当时用了八个字:“工则工矣,不入品评。”他还在《小山画谱》里谈到了这个问题,认为这些西人的画画得非常相像,乃至锱铢必较,画的庭院宫门似可走路,然而,尽缺笔意。邹一桂这个评价其实表现了历代中国画论阐述的中国绘画的本质。当然,中国绘画的本质也来自中国书法的本质,因为“书画同源”

4、。中国画最可骄傲的一点是它的“线”。如果说我们的透视、解剖、色彩、造型并没有高于西人,那么这千变万化的线,这线背后的趣味和它内蕴的境界,则是西画所没有的。1900年以后尤其是“五四”以后,中国画的线技渐渐弱了。尤其是创新思潮涌进来,我们用新的思维作为评价的标志。在这个思维下,线的趣味渐渐淡去,真的出现了线质的危机,这不是艺术形态出了问题,是人本身出了问题。以线条的形式、以线条的趣味来表达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具有一种特殊的生命力。我们知道创造与审美是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一个是书画家本人,一个是欣赏者。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设了一个门槛

5、,不识字的人没法欣赏书画,中国书法是建立在中国文字的基础之上的。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我们既可以把许慎的《说文解字》看成是一本学术著作,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艺术论著,或一部美文。许慎是用一个艺术家的思维,从造型的角度,去解读一个又一个的汉字。汉字的特殊,在于它方块字的象形,在于会意,在于它经过历史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文字。象形来自生活、来自物象,更来自于艺术的思维和联想。方块字是中国书法最初的基础,方块字的象形和会意使它有了无限的内蕴,让书法有了发展的根基。人类在早期还没有今天这么巧,书法最初出现的形态,那

6、个最原始的、最本真的、最朴素的形态,让我们今天还深深眷恋着。美学虽然是个现代概念,但审美的发端来自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中。我们刚才说艺术家只是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另一半要欣赏者来完成。中国书画给欣赏者制造出了一个门槛,你必须要懂文字才能欣赏。你不通文字,怎么欣赏书法呢?你不通书法,又怎么欣赏中国画呢?这是欣赏逻辑,中国书画离不开“文”这个条件。笔墨文化的“文”讲到“文”的时候,要涉及到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文人气质”。关于“文人”,也有两个概念,在唐以前是指“著文的人”、“行文的人”,在唐以后是指“文化人”、“读书人”。不通文而进

7、入中国书法、中国画的境界是不可能的,齐白石和王冕一辈子都是把自己从一个农民变成一个文人的过程。所以历代书家、画家想要进入笔墨文化的领域,就要先把自己变成一个文人。这就跟20世纪的现代观点有点冲突了。现代观点是画要尽量让老百姓接受、喜欢,叫老百姓喜闻乐见,但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不是这个概念。书画不能屈就,屈就就变成迎合时流的“匠人之作”了。把“匠人之作”换一个词,那就是“俗”。在中国古代如果说一个人的字画“俗”,那就是最大的侮辱,这个人就不可救药了。画论上还说“俗病难医”,气质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气质很俗,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所以齐

8、白石、王冕等一群农家的孩子,就是在去俗通文、提高境界上尽了一生的努力,最后果然就成了大文人、好画家。那么,书画贴近什么呢?它贴近艺术的本质,贴近中国文化最本体的精神。那么,什么是最本体的精神呢?那就是“道”。这就进入哲学范畴了。中国书画受中国古典哲学的陶融、孕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