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

ID:362590

大小:3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07-28

上传者:U-1011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_第1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_第2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_第3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_第4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中国经济论文题目: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本文运用SSA跨区域分析模型,对2002-2006年中国31个省区的经济增长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以期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SSA跨区域分析模型    一、引言    结构效应理论最初由结构学派和世界银行的一些学者正式提出,并被概括为两种假说:structuralbonus和structuralburden。前者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生产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不断向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转移,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后者则把社会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progressive行业和stagnant行业。假设总需求不变,由于progressive行业的生产率提高很快,大量劳动力被转移到stagnant行业,这种就业结构的长期变化会削弱人均收入的增长趋势。  许多学者对上述两种假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K.AliAkkemik(2005)研究表明:结构变化对新加坡劳动生产率的贡献高达23%;而对韩国和日本的研究结果却表明结构效应很小,且往往为负数。PedroLains(2005)研究表明:就业结构变化对爱尔兰劳动生产率的贡献高达29%;而对葡萄牙的研究结果却显示结构效应为负39%。陈海明等(200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结构效应不同。  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A),对2002-2006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增长经验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显著的结构效应?结构效应是否会随着区域的变化而变化?     二、模型介绍和数据采集    1、模型介绍  在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采用SSA(shift-shareanalysis)模型。实际上,SSA模型存在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叫CSSM(constantshiftsharemethod),也叫跨产业分析模型;第二个分支由Salter(1960)提出,称作跨区域分析模型,也叫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简称SS分析法)。根据实际需要,本文借鉴了SSA跨区域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经验进行比较分析。  SS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竞争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解解释。根据SS分析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地区增长份额(RS)、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和区位份额即竞争力份额(DS)。用关系式表示即:区域经济增长=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区位份额,从而将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分解为三个分量。  (1)地区增长份额:RS=ΣY0iR。式中:RS代表假定该地区各部门均按全国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Y0i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代表全国GDP增长率。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低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地区总偏离值为正;反之,则为负。   (2)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ΣY0iRi-ΣY0iR=ΣY0i(Ri-R)。式中:PS代表该地区按照全国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全国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该地区第i产业随全国第i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Ri代表全国第i产业的增长率。若某个地区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PS0;反之,则PS0。  (3)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DS=ΣY0iri-ΣY0iRi=ΣY0i(ri-  Ri)。式中:DS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全国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全国相比该地区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具有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ri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若某个地区竞争力高于全国水平,则DS0;反之,则DS0。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G=RS+PS+DS=ΣY0iR+ΣY0i(Ri-R)+ΣY0i(ri-Ri)(1)  同样,地区经济增长率(Gr)也可以分为地区增长份额(R)、产业结构份额(R?鄢-R)和区位(竞争力)份额(Gr-R?鄢)。用公式表述如下:  Gr=R+(R?鄢-R)+(Gr-R?鄢)(2)  式中:Gr代表地区经济增长率;R代表全国GDP增长率;R?鄢代表各地区各产业按照全国该产业的增长率计算的假定地区增长率(R?鄢=ΣY0i(Ri+1)/ΣY0i-1)。  若某个地区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R?鄢-R0,反之,则R?鄢-R0;若某个地区竞争力水平高干全国水平,则Gr-R?鄢0,反之,则Gr-R?鄢0。  2、数据采集   考虑到SS分析法的实际需要和数据可得性,本文采用的是2002-2006年中国及31个省级单位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包括GDP、GDP增长率、产业增加值和产业增长率。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2003-2007),所有数据都是可比的。    三、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SS分析    1、三大经济区域的结果分析  本部分运用上述SS分析法,选取了上述统计数据,并将相应数据分别代入模型(1)、(2),得到最终数据处理结果。可以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在总偏离方面。东部沿海的总偏离为1669.26亿元,其中,产业结构份额为612.33亿元,区位份额为1041.12亿元。可见,东部沿海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中部地区的总偏离为-1186.47亿元,其中,产业结构份额为-250.22亿元,区位份额为-938.65亿元。可见,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不利的影响。西部地区的总偏离为-480.2亿元,其中,产业结构份额为-425.50亿元,区位份额为-44.39亿元。可见,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不利的影响。  总偏离数据显示东部0西部中部,这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部塌陷”已经显现。可以这样理解:东部地区享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地理位置,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发展势头;西部地区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在区域分工中得到较快增长;而中部地区却成为各种有利因素的盲区,“中部塌陷”现象由此产生。   其次,在结构效应方面。东部沿海的平均结构效应值为0.023;中部地区的平均结构效应值为-0.025;西部地区的平均结构效应值为-0.061。结构效应值显示东部0中部西部,这表明结构效应呈现较强的区域特征,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  2、不同行政区域的组合分析  上文主要针对三大经济区域进行整体分析,下面则注重对不同行政区域的组合分析。根据PS、DS的不同范围,我们把中国31个省级单位划分为四类(见表1)。  根据表1,从行政区域来看,中国各个省级单位经济增长中的标准偏离—份额因素呈现四种组合状况。(1)产业结构和区位两类因素都比较优越,均为正值的省级单位有6个,即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山西。在考察期内,它们的经济增长得益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2)产业结构推动效应比较明显而区位因素不具有优势,产业结构因素为正值而区位因素为负值的省级单位有6个,即辽宁、北京、河北、上海、黑龙江、湖北。在考察期内,它们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一种“有利于增长的产业结构”。(3)产业结构推动效应不显著而区位因素明显起了重要作用,产业结构因素为负值而区位因素为正值的有6个,即海南、江西、内蒙古、四川、西藏、青海。在考察期内,它们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以外的因素。(4)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均不具有优势,均为负值的省级单位有13个,即福建、吉林、安徽、河南、湖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这表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不利的影响。   中国产业结构具有速度优势的省级单位有12个,它们的产业结构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具有比较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其余地区的产业结构却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上海的结构效应指数最高,为6.6%;海南的结构效应指数最低,为-25.6%。  从上述对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分析可以得出,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作用;结构效应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MichaelPeneder,Industrialstructureandaggregategrowth,ElsevierScienceNo.11,2003.  [2]K.AliAkkemik,StructuralChangeanditsImpactonProductivityinJapan,Korea,andSingapore(1970-2000),Forum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Studies,2005.  [3]PedroLains,Growthinthe“Cohesioncountries”:TheirishtortoiseandthePortuguesehare,1960-2000,2005.  [4]陈海明、武松明、查成伟: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江苏统计,2002(2).  [5]LakhwinderSingh.TechnologicalProgress,StructuralChangeandProductivityGrowthinManufacturingSectorofSouthKorea[J].WorkingPaper,200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