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

ID:36230222

大小:4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7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_第1页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_第2页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_第3页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_第4页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兼与斯密的价值理论作比较东北财经大学安岗内容提要李斯特立足于德国当时经济落后的实际提出自己的经济理论,其目的是实现对英、法等先发国经济的赶超,后来的实践也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我们在重读李斯特著作时认识到,把李斯特经济思想简单归于贸易保护主义是不适当的,生产力理论才是李斯特经济思想的核心;生产力概念的内涵需要重新审视;生产力比交换价值和分工重要得多;国家经济学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在大国经济赶超中要坚持生产力的均衡发展。这些重要的结论对我国的经济赶超无疑具有重大的

2、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李斯特生产力理论价值理论赶超思想国家经济学作者简介:安岗,1970年生,陕西富平县人,东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生。一、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值得重新审视由于斯密过于重视“分工”的概念,使他不能深入探讨“生产力”的思想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交换价值背后的决定力量。与斯密的价值理论相对应,李斯特主张建立独立的“生产力理论”。虽然李斯特对“生产力”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著述中找出他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李斯特认为,斯密把劳动本身看成是国家财富的“泉源”,但是没有回答劳动的起因

3、是什么?李斯特的回答是,劳动的起因是“对个人有鼓励、激发作用的那种精神力量,是使个人在这方面的努力可以获得成果的社会状况,是个人在努力中能够利用的天然资源”,“所有这些方面,主要还是有赖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状况的。谈到社会状况,这就是说,科学与艺术是否发达;公共制度与法律对于宗教品质、道德和才智、人身和财产安全、自由和公道这些方面是否能有所促进;国内的物质发展、农工商业这些因素是否受到一视同仁的、相称的培养;国家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可以保障它的国民在财富和教育方面世世代代发展下去,可以使他们不仅能够充

4、分利用本国的天然资源,而且通过国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战友,还能够把国外的天然资源供他们自己来利用。”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0-121页。“国家生产力的来源是个人的身心力量,是个人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使国家所掌握的自然资源,或者是国家所拥有的作为个人以前身心努力的物质产品的工具(即农业的、工业的与商业的物质资本)。”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

5、961年版,第192-193页。可以看出,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中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制度与法律以及国家力量、自然资源等方面,是一种个人所处的社会状况,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他的生产力概念实质上是指国家生产力,而不是个人生产力,这是与斯密理论的不同之处。“6国家生产力的综合并不等于在分别考虑下一切个人生产力的综合;这些力量的综合量主要决定与社会和个人情况,特别有赖于国家在国内分工和国内生产力协作这些方面进行时的有效程度。”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

6、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9页。在生产力这一基本概念上,李斯特与斯密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发展出了不同的国家经济学和个人主义经济学。因为李斯特是从国家这一角度研究生产力状况,所以他被认为是“宏观生产力理论的伟大先驱者之一”。王慎之:《生产力理论史》,载于薛永应主编:《生产力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页。李斯特把国家生产力区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包括“工业力”、“农业力”和“商业力”;精神生产力包括艺术和科学、教育、一般文化事业、国家与社会制度。在

7、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中体系中,精神生产力始终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与斯密的流行学派的重大不同。李斯特认为精神(非物质)生产者之所以具有生产性,是因为他们“生产了生产力”。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6-127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相比之下,斯密对生产力的理解要狭义一些。他认为劳动生产力是“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亚当·斯密(1776)著,杨敬年译:《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

8、01年版,第7-8页。很明显,这个理解是从个人生产力的角度出发的,对生产力的社会性没有进一步考察,由于斯密的理论重心在分工与交易上,生产力被严重地忽视了。虽然李斯特不能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不能给生产力一个更抽象的定义,但是当我们从国家这一层面研究生产力时,就不能不关注生产力的社会性和系统性。这时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按照斯大林时代提出的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理解生产力,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理解生产关系还能否说明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来重新审视了。生产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