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221563
大小:4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7
《中国土壤分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土壤分类以土壤发生学为指导,土壤属性为依据的一种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采用美国马伯特制订的的土壤分类;5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苏联的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1958年-1960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时,总结农民群众鉴别土壤农业性状的经验,提出了第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1978年中国土壤学会提出了《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此基础上,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时,于1979年7月提出《暂拟土壤工作分类系统》(修改稿);在此次土壤普查的野外工作接近完成时,于1987年12月在太原召开土壤分类会议拟订出《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经过修改,于1992年定稿,确立了12个土
2、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的高级分类单元;基层分类单元为土属、土种和变种,而以土种为基本单元。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十四个土纲:1.有下列之一的有机土壤物质(土壤有机碳含量≥180g/kg或≥[120g/kg+(粘粒含量g/kg×0.1)]。*有机土(Histosols)2.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人为土(Anthrosols)3.其他土壤在土表下10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灰土(Spodosols)4.其他土壤在土表至60cm或至更浅的石质接触面范围内60%或更厚的土层具有火山灰特性。火山灰土(A
3、ndosls)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范围内的铁铝层。铁铝土(Ferralosols)6.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范围内粘粒≥30%,且无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土壤干燥时有宽度>0.5cm的裂隙,和土表至100cm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征。变性土(Vertosols)7.其他土壤有干旱表层和上界在土表至100cm范围内的下列任一诊断层:盐积层、超盐积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粘化层或雏形层。干旱土(Aridosols)8.其他土壤中土表至30cm范围内有盐积层,或土表至75cm范围内有碱积层。盐成土(Halosols)9.其他土壤中土表
4、至50cm范围内有一土层厚度≥10cm有潜育特征。潜育土(Gleyosols)10.其他土壤中有暗沃表层和均腐殖质特性,且矿质土表下180cm或至更浅的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范围内盐基饱和度≥50%。均腐土(Isohumosols)11.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富铁土(Ferrosols)12.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范围内的黏化层或黏磐。淋溶土(Argosols)13.其他土壤中有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范围内有如下任一诊断层:漂白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矿质土表下20-50cm范围内有一土层(≥10c
5、m厚)的n值<0.7;或粘粒含量<80g/kg,并有有机表层;或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或有永冻层和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滞水土壤水分状况。雏形土(Cambosols)14.其他土壤。新成土(Primosols) *覆于火山物质之上和/或填充其间,且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直接位于火山物质之下;或土表至50cm范围内,其总厚度≥40cm(含火山物质);或其厚度≥2/3的土表至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总厚度,且矿质土层总厚度≤10cm;或经常被水饱和,且上界在土表至40cm范围内,其厚度≥40cm(高腐或半腐物质,或苔藓纤维<3/4)或≥60cm(苔藓纤维≥3/4)。土壤分类原则来源
6、:青少年宫在线 发布时间:2006-08-15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级分类,是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单元的分级分类制。土类以下细分亚类,土种以下细分变种。土属为土类和土种间的过渡单元,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土类以上归纳为土纲、亚纲,以概括土类间的某些共性。 1.土纲 根据土类间的发生和性状的共性加以概括。全国土壤共分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高山土等12土纲。2.亚纲 根据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的差异划分。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温
7、度状况的差异常用作亚纲的划分依据,如铁铝土纲根据温度状况不同划分为湿热铁铝土和湿暖铁铝土两个亚纲。3.土类分类的基本单元。它是在一定的综合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经过一个主导的或几个附加的次要成土过程,具有一定相似的发生层次,土类间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划分土类的依据是:1) 地带性土壤类型和当地的生物、气候条件相吻合;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如岩成土、水成土)可由特殊的母质或过多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影响而形成。2) 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如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作用下,具有一定特征的成土过程,如灰化过程或潜育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