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69395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6
《《让创新成为春天最美的花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创新成为春天最美的花朵——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缙云县东方初中陈葛良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工程的主导,学生是工程的主体。教师的创新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首先科学老师要具备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客观条件;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再次通过课外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发展创新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词
2、:初中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中华民族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地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那么,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一、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客观条件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工程的主导,学生是工程的主体。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就像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所说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所起的作用
3、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本身如果是有创造能力的人,就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然后开发它。”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谙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牢牢树立创新观念,自觉激发创新热情,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老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1.要具有前瞻性的、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教师须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和其他一些专业理论。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2.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只有具备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激发创造热情。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
4、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老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4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老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
5、新教育的要求,摆正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3.要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老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二、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老师在具备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
6、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在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引导到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例如,在“焦耳定律”一节的教学中,我用“布疑”的方法导入。上课前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在一个电炉的电阻丝上放一团浸过酒精的棉花,接通电源,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使棉花着火燃烧。学生观察了这个实验现象后,老师及时将学生带到一个问题情境之中:为什么电炉丝热
7、得发红了,而跟它相连接的导线却一点也不热呢?学生就会由惊奇变为困惑,再由困惑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在这一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老师先引导学生去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可能跟导体的电流、电压、电阻以及通电的时间有关,然后再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最后得出焦耳定律:Q=I2Rt。在学生得出“焦耳定律”后,教师再次将学生带回到原来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焦耳定律”的学习,同学们是否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