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65869
大小:43.7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6
《中学数学研究-陕130533从对话理解的视角看懂而不会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资料编号14669理解懂刘红霞发表在陕130533上属于教法、理论、认知题为《从对话理解的视角看懂而不会现象》刘红霞(浙江省嘉兴市平湖中学)“懂而不会”是数学教学中很常见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当问学生某道题懂了没有,学生回答得很肯定,可是,让学生真正去解决类似的问题时,却往往做不出来.因此,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重视这种现象.目前,关注和研究这一现象的论文也时有出现,但真正深刻透析这一现象的文章并不多见.主要是因为这一现象涉及数学学习的很多方面,笼统地研究难免泛泛而谈.本文选择“对话理解”这一视角,试图在这一视角下对“懂而不会”的现象做一个较为深人
2、的分析.一是对深入分析“懂而不会”现象做一次尝试,更重要的是提出一个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思路:选择某一个特定视角进行深入分析,或许这种研究很不全面,但与“全面而空泛”的研究相比,对教学中如何减少“懂而不会”现象的实践或许更有意义.语言常常会被人误解,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这样感叹:一句话被人理解的东西和被人误解的东西一样多.数学由于其对逻辑严密性和确定性的追求,无可奈何地发展起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学圈外人难以理解的数学语言系统,其原因也就是自然语言太容易被人误解了.那么以“严密性”和“确定性”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语言会不会被人误解呢?荷兰有一对中学数学教师,人们习惯将其合称为“范希尔
3、夫妇”,他们共同对学生的几何学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于1957年提出了一个有关几何学习的理论,即“几何思维水平体”理论,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在有关学生结合概念的发展与学习的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把学生的几何学习分为五个水平,每个水平都有独特的语言标志,各自都有对这一层次语言标志进行联系的一个系统.所以两个水平的人无法理解彼此.而教师和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用不同语言进行交流产生的沟通障碍,是造成几何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范希尔理论虽然只是针对几何牵习提出的,但对其数学各分支的学习研究也有借鉴意义.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不同层次的数学都有各自特有的语言.
4、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特殊的数学语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师和学生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对同一数学语言有不同层次的理解,这样进行交流沟通,产生误解是很常见的.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数学学习水平,对同一语言符号的“译码系统”不尽相同,虽然听者收到的与言者所发出的“信息编码”是相同的,但两者对同一信息编码的“意义解释”却是不同的.听者误解言者的意义也就在所难免.数学语言本身具有“严密性”和“确定性”,但对于数学学习者来说,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学习水平,那么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数学语言就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系统.当学生说“我懂了”这句话时,至少有以下两种可能的误解
5、情况.1学生误解了教师的话:假懂对教师所说的话,学生只是在他所处的水平层次上理解教师的话.学生所谓的“我懂了”,他所理解的意义有些时候与教师所要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同,这个时候,学生并没有“真懂”,而是“假懂学生在学习“数列”这一内容时,初次接触“下标语言”的形式化变形,虽然教师也会时常提醒学生注意这个下标“n”的特殊性,但学生理解和把握这种“下标语言”的形式化变形规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学生的出错点并不是在化归思想的运用上,而是在实施化归的具体操作中,是由于学生对下标语言的理解与教师不在同一水平上.事实上,学生对例1的“懂了”并不是真懂,而是假懂.在数列
6、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下标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处于不同水平,导致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障碍,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学生对带有省略号的表达式的理解,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水平上有不同的理解,学生所谓的“馑了”,他所理解“意义”,未必就是教师所要表达的意义.对于错位相减法,学生存在两种很极端的感受,一种学生觉得它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另一种学生觉得它很难,总是出错.两种学生对下标语言的把握水平不同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这两类学生之间也会有相互不理解的情况.2教师误解了学生的话:此懂非彼懂”在教学中,当学生说“懂了”时,有时教师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学生是不同的.这个时候,教师很容易误解学
7、生所处的学习水平,由于投射效应的影响,教师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总是认为学生想的和自己想的是一样的.此时,教师自认为学生懂了,往往就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讲下去,并且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采取错误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表面看来学生懂了,可真正做起来就不会.学生的“懂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了,也就是“此懂非彼懂”.这是2012年江苏省的一道髙考题.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首先从角的变换角度,直接运用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对已知的表达式进行计算得到角a的正弦和余弦,然后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对未知的表达式进行展开演算,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数据繁琐很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