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17488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6
《提高户外亲子活动的有序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提高户外亲子活动的有序性 亲子园开展户外活动的频率较高,但如果相关工作不到位,常出现教师忙得焦头烂额,家长来回折腾,宝宝笑、哭、跑、闹,现场秩序混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那么,如何井然有序地开展户外亲子活动?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制定哪些规则?如何组织环节?经过实践探索,我们获得了一点相关经验。 一、重视家长参与的全面性 户外亲子活动一般由教师一手包办,虽然花费了教师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在实践中尝试吸纳家长参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在活动前,我们发放问卷,了解家长对户外亲子活动的想法和建议。从反馈来看,家长都非
2、常支持户外亲子活动,同时家长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减少等待环节的时间、提高游戏活动与婴幼儿月龄段的匹配性、增加安全性和趣味性等建议。我们在问卷下方增加了一个家长志愿者的邀请表,要求热心家长和老师联系,在联系场地、提供奖品、提供志愿服务等方面提供帮助,得到了家长的积极回应。 户外亲子活动仅仅靠老师来设计是不够的,必须要取得家长的帮助,其中家长志愿者的力量不容忽视。如在筹划过程中,老师只考虑到草地的面积、平坦程度以及草的生长情况,但家长志愿者在和老师一起考察户外活动场地时,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安全,建议寻找有围挡的草坪,防止活动中宝宝到处乱跑,避免意外伤害。经过
3、家长的提醒,我们最后选择了公园中远离湖边和马路的草坪。在安排户外亲子活动的座位时,家长也提出了宝贵意见,最后商量确定以家庭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点名召集本组若干家庭坐在一起,全班围成半圆形,家长坐在外圈,宝宝坐在内圈,防止宝宝走失。 在家长志愿者的建议下,我们提前做出海报张贴在亲子教室的窗户上,海报上标明活动的目的、地点、时间、游戏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然后,家长志愿者还帮助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一份户外活动通知,这样就不需要口口相传地通知,省时省力,立竿见影。家长小组长承担了活动的报名、联络和召集,避免过多牵扯教师的精力。 游戏过程中,家长志愿者承担场
4、地的布置工作,根据游戏的内容摆放、整理活动材料,给宝宝发放奖品,并在活动结束后负责收拾。家长志愿者的参与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保证了活动的有序性,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二、提高亲子游戏的适宜性 户外亲子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游戏内容符合宝宝的月龄特点,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宝宝和家长。由于亲子班的宝宝从12个月到30个月,月龄跨度比较大,而越小的宝宝差异就越大,因此在亲子游戏的设计和玩法上,我们格外注意。 1.根据不同月龄特点,设计专门游戏。我们把宝宝划分为12~18个月、19~24个月、24~30个月这三个月龄段。 针对12~18
5、个月的宝宝刚会走路的状况,我们设计了锻炼宝宝腿部力量的游戏。如亲子游戏“勇往直前”,家长双手扶住宝宝的腋下前行至“保龄球”处,宝宝抬腿用脚踢“保龄球”,家长继续向前行进重复上述动作,直至“保龄球”全部踢完。再如亲子游戏“麦兜总动员”,宝宝平躺或趴卧在毛巾毯上,爸爸妈妈双手抓紧毛巾毯的两头将宝宝拎起,同时前进,平移至终点,训练宝宝的前庭平衡,锻炼宝宝的胆量,加强父母双方的合作协调,增进全家人的亲子之情。 针对19~24个月的宝宝已经能走稳的状况,我们设计了上下肢协调运动的游戏。如游戏“捡鸡蛋’’,宝宝人手一个玩具篮,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宝宝拎着篮子边走边找
6、草地上的鸡蛋,把捡到的鸡蛋放进篮子里,训练宝宝的观察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走、蹲、站的身体动怍稳定性。再如亲子游戏“小心过河”,家长和宝宝每走一步都必须站在一块“石头”上,让宝宝增加走的兴趣,也提高亲子配合的默契。 针对25~30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独立运动的基本技能,能走会跑,我们设计了全身运动的游戏,如“踩气球”、“抓尾巴”等。 2.根据不同月龄特点,为同一活动项目设计不同玩法。 有些大肢体运动项目在各个月龄段都有相关活动,但具体要求不同。例如,“爬”是每个月龄段都有的活动。我们请1岁以下宝宝的家长用玩具在前面吸引宝宝往前爬,训练宝宝的爬行能
7、力;创设情景,让1~2岁的宝宝感受不同形式的爬行,如爬过“彩虹桥”.爬过“小山坡”;我们还请2岁以上宝宝的家长一起参与,一个在前面顶,一个在后面拉,让宝宝练习倒着爬。 3.通过童谣游戏,实现动静结合。 户外亲子活动不适合一味安排竞赛性的活动。为此,我们创编了系列童谣亲子游戏,实现动静结合,满足婴幼儿的身心健康需要。 比如,在12~18个月宝宝的童谣游戏“煎鸡蛋”中,爸爸妈妈抬一副担架,宝宝坐在上面,双手抓住两边的竹竿。爸爸妈妈一边念儿歌:“煎,煎,煎鸡蛋,我煎的鸡蛋喷喷香。”一边抬着宝宝往前走。当念到“上面的是黄,下面的是白”时,家长先将担架高
8、高举起,再慢慢低下,让宝宝感受上下高度的落差。最后,家长念到“啊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