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角色美文摘抄

教师职业角色美文摘抄

ID:36116599

大小:18.5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教师职业角色美文摘抄_第1页
教师职业角色美文摘抄_第2页
教师职业角色美文摘抄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角色美文摘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教师经典比喻的理性思考师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深入师心的说法有: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蜡烛”、“春蚕”;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人们给了教师各种各样的比喻,应该说,这些比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人们了解教师这一职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这些形象的比喻也有其美好的积极的一面。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关于教师是什么的描述性说明逐步演化成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价值判断。我们的师范训练制度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的社会是这样对教师寄予期望的,我们的教师自己也只能这样认为。而且各种角色的社会要求都是集中统一在教师个体身上,教师必须融合各种角色的要

2、求和功能,从整体上扮演好完美的教育者的角色,使自己达到“至善”,使学生达到“至善”  一、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时代局限  自从韩愈写了《师说》以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成了解释或说明教师形象的经典话语,同时也成为古往今来教师所遵循的不二法则。直至今天,人们一谈起教师,无不以此作为引证。与此同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则成了教师的人生准则。其实,当我们在宣扬这一说法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隐含在其中的一些负面效应。其一,它使人们对教师工作形成这样一种感觉:教师职业是一个仅仅具备知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原则再加严格执行就能完成的精确的或形式化的职业,

3、有一个绝对的“真理”或对应的“教条”在那里可供套用。恰恰相反,教师必须以一种似乎很精确的方式来处理一些实际上无法精确处理的问题。教师必须注意社会实际,注重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包括人情世故和常识,才可能大致地履行自己的使命。更何况我们已经步人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环境的改善,多种媒体的介人,一个班学生的信息的占有量远远超过一名教师,“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感觉从来没有如此强烈过。因此,教师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的人,而不能有了“大红证书”就一劳永逸。其二,从哲学的高度来看,这一说法反映了一种适应性教育的主张,其实质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适应并守好现有社会的需要

4、。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得很多教师不去思考与拓展自己的角色形象,仅仅满足于完成三项任务,缺乏创造性。殊不知缺乏创造性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来?!更何况,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师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改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教师要具有优异的知识更新能力,熟练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技术,成为学术探索的典范,合作教学的领导者,学生的理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指导者。更重要的是,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对思想有特殊的敏感回应,除了传播已有思想,还应能够创造新思想。其三,这一说法反映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尽管多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然

5、而从小学到大学,由于这一思想的惯性作用,现实的课堂依然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永远是主角,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则只是被动地听,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于全社会都持有这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二、教师是“蜡烛、春蚕”的悲剧色彩  教师是“蜡烛”、“春蚕”。长期以来,这种比喻几乎成了教师的“专利”,它刻画出教师工作的艰辛与奉献精神,至今仍有不少教师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勤奋工作的座右铭,仍有不少领导

6、以此来赞扬、抑或要求教师。诚然,现代教师依然需要弘扬奉献精神,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的价值是否仅仅是奉献?当我们在经意不经意地运用“蜡烛、春蚕”与教师作类比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比喻之后被忽略的几个问题:  一是教学方面的问题。一味以“蜡烛、春蚕”精神作为好教师的象征,违背了现代教学规律的要求。这是因为:其一,“蜡烛”、“春蚕”精神隐含着这样的假设,只有全部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育成人才。然而,现代教育科技的发展不仅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而且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舍得在教学上花时间,更要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其二,过

7、分强调“蜡烛、春蚕”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观念和能力。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如何学会知识和学会如何学会知识。它要求学生能够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有效教学的观念,很难想象他会教会学生有效学习。其三,过分强调“蜡烛、春蚕”精神,实际上等同于“杀鸡取卵”,会有损教师的身体健康。教师是人而不是机器,不能不停地运转。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蜡烛”精神固然可赞,但不可取。经常有报载中年教师英年早逝,不是令人十分痛心吗?试想,如果他们健康长寿,不是能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么?  二是价值取向方面的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