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甘肃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素养全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素养全练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选择题1.(2018·内蒙古包头)右图所示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答案:C2.(2018·广西百色)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答案:D〚导学号084840
2、06〛3.(2018·江苏连云港)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经济交流B.发展了航海技术C.树立了明朝国威D.促进了政治交往答案:A4.(2018·山东德州)“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 )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康熙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戚继光。从《凯歌》中的“倭奴”可知,面对的敌人是
3、日本倭寇,这几个人中只有戚继光是抗倭英雄。故选C项。5.(2018·山东聊城)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廷杖制度B.“文字狱”C.八股取士D.特务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字狱”。根据材料“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可知这种行为使知识分子遣词造句都得小心翼翼,结合所学可知是由于清王朝实行了“文字狱”。6.(2018·四川成都)据《清史稿》记载,施琅
4、曾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1684年,统治者采纳其谏言并设置台湾府。这位统治者是( )A.康熙皇帝B.雍正皇帝C.乾隆皇帝D.道光皇帝答案:A7.(2018·北京)清朝修建永安寺(位于今北海公园白塔旁),寺内供奉达赖和班禅的塑像,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与某边疆地区的联系。这一地区是( )A.西藏B.台湾C.新疆D.东北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词“达赖、班禅”可知是清代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皇帝时期设置了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
5、方政务。8.(2018·北京)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 )A.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B.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C.抗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D.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答案:D解析:戚继光和郑成功都是民族英雄,所以共同点为抵抗侵略,维护祖国安全。A项是郑和下西洋的影响,B项为清代,戚继光是明代,且没有体现打破闭关锁国,C项倭寇不属于西方的列强,故A、B、C三项错误;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都属于维护祖国海疆安全的内容,故D项正确。9.(2018·湖北黄冈)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
6、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答案:C〚导学号08484007〛10.(2018·江苏无锡)《中国历史十五讲》指出: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7、 )A.闭关锁国B.休养生息C.轻徭薄赋D.重文轻武答案:A解析:清政府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设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1.(2018·山东滨州)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
8、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有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