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政 治复习专题整合高频突破生活与哲学_知识板块整合法专题突破练(九)辩证唯物论与认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突破练(九)辩证唯物论与认识论一、选择题1.(2018·湖南郴州二模,2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耀眼的“东方奇迹”。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创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奋力干成了多件长期干不成的“大事”。这些“东方奇迹”和“大事”( ) ①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的结果②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结果 ③凸显了意识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
2、程中的决定作用 ④凸显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而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①说法错误。意识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③说法错误。②④正确切题,故选D项。2.随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热播,人们又开始关注“神仙”话题。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神仙”意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神仙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 )A.是属于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B.把意识看成物质世界长期
3、发展的产物C.否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而题目把“神仙”意识看作对外在世界神仙真实存在的反映是错误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幻的,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意识理解为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的反映。故正确答案为C项。3.(2018·广东湛江一模,21)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利用物理改性天然纳米黏土作为主体材料,经过有机修饰,制备出超疏水纳米复合材料。该材料作为助剂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涂料中,制备出自清洁涂料。该技术还可以有效降低涂
4、料表面对灰尘的静电吸附能力,显著增强涂料抗灰尘性能。这说明( )①依靠科技创新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形式 ③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日益简单化 ④科学技术能够提高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能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①说法错误。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日益深化,而非认识过程日益简单化,③说法错误。②④正确切题,故选C项。4.最近,科学家找到了操控小鼠特定记忆的方法。他们用激光束来照射小鼠脑部,触发神经细胞,既能删除其存在记忆,也能植入原
5、来没有的记忆。但是,这项技术要应用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困难。这表明( )①生物的反应形式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追求真理造福社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同样不可避免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产生、追求真理的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用激光束来照射小鼠脑部,触发神经细胞,既能删除其存在记忆,也能植入原来没有的记忆”体现了生物的反应形式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这项技术要应用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
6、许多困难”体现了追求真理造福社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②④与材料无关。5.(2018·安徽合肥第一次质量检测,18)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如果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不为之动容,就会被视为不忠;一个人如果读了李密的《陈情表》而不为之动情,就会被视为不孝。现在,我们应该加一句,如果一个人读了中国近代史而无动于衷,就不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材料表明( )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个性的一面 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共性的一面A.①③B.②④C.
7、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读了经典名著和中国近代史“动容”“动情”、有所行动,说明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而非反作用,①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读了经典名著和中国近代史就会想到“忠”“孝”和对祖国的感情,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共性而非个性,③不符合题意,④正确切题。6.右图为2019男篮世界杯会徽,以中国京剧脸谱为设计灵感,在整体造型上与篮球的形象相呼应,同时融入了双龙戏珠的元素——两条蛟龙争夺龙珠,如同两支球队争夺奖杯。“脸谱”元素融合篮球形象的创意表明(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艺术创作
8、源自丰富的社会生活 ④艺术来自于创作者的灵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不一定是如实的反映;艺术源于生活,而不是创作者的灵感,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