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54045
大小:748.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4-30
《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word完美格式1.伯努利实验一、实验目的流动流体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由各种形式的能量所组成,并且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又可相互转换。当流体在导管内作定常流动时,在导管的各截面之间的各种形式机械能的变化规律,可由机械能衡算基本方程来表达。这些规律对于解决流体流动过程的管路计算、流体压强、流速与流量的测量,以及流体输送等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采用一种称之为伯努利试验仪的简单装置,实验观察不可压缩流体在导管内流动时的各种形式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并验证机械能衡算方程(伯努利方程)。通过实验,加深对流体流动过程基础本原理的理解。二、实验原理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在导管内
2、作定常流动,系统与环境又无功的交换时,若以单位质量流体为衡算基准,则对确定的系统即可列出机械能衡算方程: J·kg (1)若以单位重量流体为衡算基准时,则又可表达为 m液柱 (2)式中——流体的位压头,m液柱;——流体的压强,Pa;——流体的平均流速,m·s;——流体密度,kg·m;——流动系统内因阻力造成的能量损失,J·kg;——流动系统内因阻力造成的压头损失,m液柱。下标1和2分别为系统的进口和出口两个截面。不可压缩流体的机械能衡算方程,应用于各种具体情况下可作适当简化,例如:(1)当流体为理想液体时,于是式(1)和(2)可简化为
3、 J·kg (3) m液柱 (4)该式即为伯努利(Bernoulli)方程。精心整理学习帮手word完美格式(2)当液体流经的系统为一水平装置的管道时,则(1)和(2)式又可简化为 J·kg (5) m液柱 (6)(3)当流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则(1)和(2)式又可简化为 J·kg (7) m液柱 (8)或者将上式可改写为 (9)这就是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三、实验装置(实验仪CE—103型) 本实验装置主要由试验导管、稳压溢流水槽和三对测压管所
4、组成。试验导管为一水平装变径圆管,沿程分三处设置测压管。每处测压管由一对并列的测压管组成,分别测量该截面处的静压头和冲压头。伯努利实验装置包括稳压水槽;试验导管;出口调节阀;静压头测量管;冲压头测量管。实验装置的流程如实验室实验仪所示。液体由稳压水槽流入试验导管,途径不同直径的管子,最后排出设备。流体流量由出口调节阀调节。四、实验方法实验前,先缓慢开启进水阀,水充满稳压溢流水槽,并保持有适量溢流水流出,使槽内液面平稳不变。最后,设法排尽设备内的空气泡。实验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关闭试验导管出口调节阀,观察和测量液体处于静止状态下各测试点的压强。(2)开启试验导管
5、出口调节阀,观察比较液体在流动情况下的各测试点的压头变化。(3)缓慢开启试验导管的出口调节阀,测量流体在不同流量下的各测试点的静压头、动压头和损失压力。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如下几点:(1)实验前一定要将试验导管和测压管中的空气泡排除干净,否则会干扰实验现象和测量的准确性。精心整理学习帮手word完美格式(2)开启进水阀向稳压水槽注水,或开关试验导管出口调节阀时,一定要缓慢地调节开启程度,并随时注意设备内的变化。(3)试验过程中需根据测压管量程范围,确定最小和最大流量。(4)为了便于观察测压管的液柱高度,可在临实验测定前,向各测压管滴入几滴红墨水。五、实验结果1.测量
6、并记录实验基本参数试验导管内径:(mm);(mm);实验导管长度:L=1060mm;测试段为800mm。测压管6根d=8mm。2.非流体体系的机械能分布及其转换(1)实验数据记录(2)验证流体静力学方程。3.流动体系的机械能分布及其转换(1)实验数据记录(2)验证流动流体的机械能衡算方程。精心整理学习帮手word完美格式2.管道阻力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管路系统中的流体流动和输送,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确定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流体流动时的能量损耗(压头损失),主要由于管路系统中存在着各种阻力。管路中的各种阻力可分为沿程阻力(直管阻力)和局部阻力两大类。本实验
7、的目的,是以实验方法直接测定摩擦系数和局部阻力系数。二、实验原理当不可压缩流体体在圆形导管中流动时,在管路系统内任意二个截面之间列出机械能衡算方程为 J·kg (1)或 m液柱 (2)式中——流体的位压头,m液柱;——流体的压强,Pa;——流体的平均流速,m·s;——流体密度,kg·m;——流动系统内因阻力造成的能量损失,J·kg;——单位重量流体因流体阻力所造成的能量损失,即所谓压头损失,m液柱;符号下标1和2分别表示上游和下游截面上的数值。假设:(1)水作为试验物系,则水可视为不可压缩液体;(2)试验导管是按水平装置的,则;(3)试
8、验导管的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