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34820
大小:25.0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02
《江苏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2部分考前增分策略长效考点4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效热点4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背景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释,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材料一 “把古诗文给唱出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演绎经典名篇,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该节目由文化学者、音乐界名人共同组成
2、鉴赏团,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节目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使得一首简单的诗歌变得立体、饱满、灵动起来,以独特创意赢得观众喜爱,让经典焕发新的力量,照亮未来;选择有关“惜时”“励志”“亲情友情”“家国”等主题的诗词,具有普世情感;在传播形式上,节目则打造出“1+4”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每一首歌曲量身定制4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凭借优质的内容引发裂变式传播,走进公众视野。孤独了300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
3、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一首诗何以唱哭人?因为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普通人可以伟大。材料二 从南湖红船出发,我们党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走向北京……小小红船搏击潮头,始终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潮流。小小红船承载千钧,开启中国共产党跨世纪航程。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更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习总书记强调说:“秀水
4、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材料三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提高文化竞争力,就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考法突破】1.文化生活角度【命题方向1】以原因类题目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模拟设问】运用文化生活
5、知识,说明“红船精神”为什么能穿越时空,熔铸成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规范解答】(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走向重振的转折点。“红船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就是因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红船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当今人们心中产生共鸣。(3)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
6、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4)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各种思想相互冲击、交汇,弘扬红船精神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命题方向2】以措施类题目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经典咏流传》是如何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的。【规范解答】(1)挖掘经典诗词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内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
7、的时代精神。(2)立足社会实践,让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融入现代元素,赋予经典诗词新的生命力。(3)选择具有普世情感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4)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将诗词与音乐、古典与时尚相融合,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让节目走进公众视野。【命题方向3】以措施类考查中华文化的发展。【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规范解答】(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2)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8、、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3)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加强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4)推动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