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ID:36031159

大小:4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02

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_第1页
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_第2页
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_第3页
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_第4页
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肖瑛文章来源:《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6期内容摘要:“差序格局”是理解中国社会构成和运行以及“民情”的重要概念。中国历史上通过各种制度化努力,曾经发展出尊尊和亲亲等等级化的差序格局类型,在实践中还衍生出社会心理意义上的差序格局,这些差序格局类型之间相互渗透和纠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差序格局并没有消失,反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形成基于理性意志的新差序格局。理性意志与新差序格局的悖论性结合,使得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变得至为艰难和漫长。关键词:差序格局新差序格局自然意志理性意志个人主义自我主义 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发端100周年。关于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国民性与现代

2、化的关联的批判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旨,也是理解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差序格局”的提出可以被视为这个脉络中的重要环节。在过去几十年中,差序格局既作为接续和深化新文化运动之主题的核心视角,又受到多方面的学术批评和发展,本身就构成当代中国非常重要的学术史。本文试图在既有相关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把“差序格局”放置在历史视野下分析其变动性,探讨其对于洞察中国社会和国民情感结构即“民情”[1]变化的有效性。  传统差序格局的多种形态及其复杂纠缠  过去10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

3、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对于社会的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中国人讲五伦,君臣怎样,父子怎样,夫妇怎样,兄弟怎样,朋友怎样,都是他的生活单是这人对那人的关系,没有什么个人对社会大家的关系(例如臣是对君有关系的,臣对国家实在没有直接关系)。”[2]牟宗三对中西文化中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分殊做了分析,认为“儒教的主观性原则,是从仁、智、诚立论的。基督教的主观性原则,是从Universallove立论的。……博爱是从上帝而来,孔子的仁,则从自己的生命而来。……虽然在仁的步步向外感通的过程中,当然具有普遍

4、的、宇宙的、泛博的涵义,然而它不单具有普遍性,而且由于感通有远近亲疏之别,所以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别性’、‘特殊性’或者‘个别性’。……儒家思想中对仁、智、诚的表现,则是一个向外推扩的过程。正因为向外推扩,才出现远近亲疏的层次观,由家庭的父母兄弟,推至家庭外的亲戚朋友,以至无生命的一瓦一石,由亲及疏的层次井然不乱,依顺人情而不须矫饰”[3]。  梁漱溟与牟宗三关于中国传统人格和社会组织模式的讨论,同费孝通提出并阐释的“差序格局”有着本质的一致性。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1)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

5、或者地缘等帕森斯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4]。(2)虽然这些情感、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高度主观的。处在每一个群体中心的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是这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这一方面表现为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圈子中心的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至群体领袖奉献自己;

6、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5]的盛行。“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6]这样,“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社会结构和变动模式。[7]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差序格局”的讨论更具细致化。学者们认为,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不仅要从社会心理的即“差”的角度进入,费孝通的原初思考是此观点的代表(虽然他本人晚期在自我反思

7、时,认为当时思考差序格局时是只见结构不见个人),而且应该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之建构即等级制传统“序”的角度进入,甚至“序”是形塑“差序人格”的结构性基础。[8]此外,还应该引入历史的维度,并在历史上再现“亲亲”和“尊尊”这两种“差序格局”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9]这样,差序格局就从一个一般的分析性概念转换成一套复杂的分析性框架,或者说一系列前后相继的重要问题:首先是等级制的、相对静态的“序”与动态的、多样化的、社会心理的“差”之间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