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13717
大小:137.00 KB
页数:73页
时间:2019-05-02
《《方剂学》模拟试题与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方剂学》模拟试题一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一)A1型题答题说明: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将其标序字母,填入题干的括号内,以示回答。多选、错选、不选,均不给分1.下列何书由汪昂编著( )A《伤寒杂病论》B《医方集解》C《普济方》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太平圣惠方》2.下列哪项属于佐助药的涵义( )A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B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C用以消除或减弱方中药物毒、副作用的药物。D能引领方中药物至特定病所的药物。E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3.复元活血汤对大黄炮制的要求是( )----A先煎 B后入C酒浸 D炒炭
2、E生用4.暴哑为大寒直犯肺肾,上窒窍隧,下闭肾气所致者,宜用何方治疗()A回阳救急汤B肾气丸C右归丸D参附汤E麻黄附子细辛汤5.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 )A猪苓、枳实B青蒿、黄芩C竹茹、半夏D枳壳、赤茯苓 E陈皮、碧玉散6.患者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当首选何方治疗()A理中汤B大建中汤C大黄附子汤D温脾汤E小建中汤7.小建中汤中芍药与桂枝的用量比例是( )A1:1 B1:2 C3:1 D1:3 E2:1----8.黄芪在防已黄芪汤中的配伍意义主要是( )A补气利水 B补气升阳C补气摄血 D补气行血 E益气生血9.身
3、常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气短烦倦,舌嫩红,脉细弱者,治宜选用( )A桂枝汤B玉屏风散C牡蛎散 D当归六黄汤 E补中益气汤10.完带汤的功用是( )A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B补脾疏肝,化湿止带C健脾止带,清热除湿 D健脾除湿,清热止带 E温补脾胃,收敛止带11.至宝丹的功用是( )A开窍定惊,清热化痰 B清热开窍,熄风镇痉C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D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E清热解毒,开窍醒神12.越鞠丸所治“六郁”证不包括( )----A湿郁 B火郁 C寒郁 D痰郁E食郁13.温经汤的组成不含有下列哪组药物( )A人参、桂枝、甘草B阿胶、麦冬、生姜C熟地
4、、桃仁、红花D半夏、吴萸、牡丹皮 E当归、川芎、芍药14.镇肝熄风汤与补阳还五汤均可治中风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然病机迥异,镇肝熄风汤的脉象应是( )A弦滑 B滑数 C弦涩 D弦长有力 E弦细弱15.外感凉燥,治宜选用( )A杏苏散B桑杏汤 C清燥救肺汤 D麦门冬汤 E百合固金汤16.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功用的方剂是( )A六一散 B桂苓甘露饮C三仁汤 D连朴饮 E甘露消毒丹17.症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者”,治宜选用( )A二陈汤B半夏白术天麻汤C平胃散 D大定风珠 E镇肝熄风汤18.患者因饮食不节,
5、暴饮暴食而致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厌食,舌苔厚腻,脉滑,治宜选用( )A健脾丸 B枳实消痞丸 C枳实导滞丸 D保和丸 E枳术丸19.寒热错杂,正气虚弱的久泻久痢,宜选用( )A芍药汤 B白头翁汤 C四神丸 D乌梅丸 E真人养脏汤20.症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者”,治宜选用( )A二陈汤B镇肝熄风汤C平胃散 D大定风珠 E半夏白术天麻汤(二)B1型题----答题说明: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1个与题干关系最密切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或多次,亦可一次都不选,并将其标序字母,填入题干的括号内,以示回答。A《普济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
6、方》C《刘涓子鬼遗方》D《五十二病方》 E《医方考》2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是( )22.我国历史上现存是古老的方书是( )A杏仁 B防风 C五味子 D桔梗 E川芎23.小青龙的组成中含有( )24.定喘汤的组成中含有( )A阳明腑实便秘证B胃热脾约便秘证C脾阳不足冷积便秘证D津枯肠燥便秘证E肾虚气弱便秘证25.麻子仁丸主治( )26.大承气汤主治( )A一贯煎B四逆散 C大柴胡汤D逍遥散 E暖肝煎----27.疏肝健脾的代表方是( )28.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代表方剂是( )A参苓白术散 B补中益气汤C补阳还五汤D
7、回阳救急汤E生化汤29.体现培土生金法的方剂是( )30.体现补气活血法的方剂是(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答题说明: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每题有2-5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相应字母填入题干的括号内,以示回答。多选、错选、不选,均不给分。31.臣药的涵义包括( )A针对主病、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D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E引领方中药物至特定所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