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997253
大小:5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4-29
《稷下学宫:最早的官办大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稷下学宫:最早的官办大学古代齐国在齐都临淄设立的“稷下学宫”,在当时具有多重功能,在历史上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同时还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堪称战国时期的社会科学院。 田齐桓公设立学宫 “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的名字,“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历史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150年左右。 稷下学宫遗址的位置在齐故城小城西和西南,北起现在的长胡同村南,南至西关西、刘家庄南,西至遄台左右,东至齐故城小城西门和南西门。2003年,临淄区人民政
2、府在此区域内竖遗址标志碑一座。 阳春三月,记者从临淄城区出发,驱车20分钟左右,在一条乡间公路的一侧,看到了这块不太显眼的标志碑,它的周围是一大片正在返青的麦田。 齐本是大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尚功的国策,很快成为一代强国。春秋时期,齐国一度称霸。公元前386年,姜氏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对此,日渐衰微的周王朝也代表周朝各国表示承认。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国君换了,国家依然兴盛,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和平、也是最成功的一次“篡位”,或者说政变。 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田齐的第三
3、代国君齐桓公田午,当时面临着新生政权有待巩固、人才匮乏的现实。于是,他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一座巍峨的学宫,广泛招揽天下有志之士。 盛于宣王衰于闵王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心想称霸中原,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像其父辈那样大办稷下学宫。首先,他给稷下先生们极高的政治地位和礼遇。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环渊等76人,皆为上大夫。这些人参与国事,可以用任何形式匡正国君及官吏的过失。其次是为他们修康庄大道,建高门大屋,给予很高的俸禄和优厚的物质待遇。如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贵列上卿
4、,赐之千金,革车百乘;孟子被列为客卿,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田骈“訾养千钟,徒百人”。再次是勉励他们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 史料记载,齐宣王经常向稷下先生们征询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并让他们参与外交活动,以及典章制度的制定。据考证,《王度记》就是淳于髡等人为齐宣王所拟定的齐国统一天下后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这样一来,稷下学者们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出现了“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的盛况。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巅峰。 齐闵王前期,稷下学士一度达
5、数万人。但到了齐闵王后期,由于其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诸多稷下先生极力劝谏,均遭拒绝,因而纷纷离齐而去,稷下学宫出现了自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萧条。后来,燕国将领乐毅攻入临淄,齐闵王逃至莒地(今山东莒县),后被杀身亡。稷下学宫也惨遭浩劫,被迫停办。齐襄王复国后,采取措施恢复稷下学宫,但由于当时齐国已元气大伤,即使荀子复归稷下学宫,并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会首领),稷下学宫再不复当年盛况。襄王死后,齐王建继位,但权力由其母执掌。由于当时齐国国势渐衰,政局混乱,虽然稷下学宫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已毫无生气。公元前221年,齐国为秦所灭,稷下学宫随之消亡。 天下贤士有一说一 稷下学宫
6、,首先是政府的咨询机构和智囊团。齐国君主创办稷下学宫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帮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而被稷下学宫吸引来的稷下先生,也大都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功业思想。他们高议阔论、竞相献策,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被齐国执政者所接受和采纳。《新序·杂事》说:“稷下先生喜议政事。”《史记·孟荀列传》说:“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齐王向稷下先生咨询国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先生们充分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咨询中心。例如,淳于髡曾用隐语谏威王,使之戒“长夜之饮”,从消极悲观中振作起来,亲理国政,奋发图强。他还以“微
7、言”说齐相邹忌,敦促其变法革新。齐宣王与孟子曾多次讨论政事,探求统一天下的途径。王斗曾直面批评宣王“好马”、“好狗”、“好酒”,独不“好士”,直到宣王认错,改错为止。“寡人有罪国家”,“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四》)。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政治功能。稷下先生进言,齐王纳言,是稷下学宫作为政治咨询中心的一大特色。 官办大学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有规模宏大的校舍,“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史记·孟荀列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