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发展与验证研究.doc

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发展与验证研究.doc

ID:35981428

大小:12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2

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发展与验证研究.doc_第1页
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发展与验证研究.doc_第2页
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发展与验证研究.doc_第3页
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发展与验证研究.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发展与验证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联系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谈谈你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理解[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分析,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其进行了发展,将相对过剩人口分为相对过剩人口Ⅰ和相对过剩人口Ⅱ,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出了相对过剩人口Ⅱ量,在理论上证明了其在中国确实存在。并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差分解对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量、有效就业量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些结论。[关键字]相对过剩人口Ⅱ;DEA方法;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正文: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集中在他的巨著《资本

2、论》第1卷第7篇第23章中。它从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趋势出发,说明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结果、本质和形式。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揭示了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学在阐述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时,也始终将相对过剩人口限制在资本主义的范畴之内,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经济范畴,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然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却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发生了冲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失业不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我国出现了失业人口已是一个不争

3、的事实。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学术界进行了一些研究。李朝林(2004)认为,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共有规律。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出现失业人口(后文定义其为相对过剩人口Ⅰ)是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现象。乔榛(2002)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得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形成失业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的专制引起劳动力供求的失衡,失业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特性,不仅资本主义存在失业,社会主义也会发生失业。齐爱兰(1999)认为,不应过于强调相对

4、过剩人口形成的制度因素,忽略马克思在这一问题的分析中得到的一般性结论。我国现存的失业问题,既有马克思所分析的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方面的原因,又有我国的特殊国情。马克思分析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一般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仍是适用的。王宁西(2003)通过研究认为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对待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正确态度应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失业人口这一实际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思考,以寻求认识和理论的创新。综上,目前理论界普遍承认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仍

5、然适合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失业现象,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仍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着的科学体系,因而深入探讨和发展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并把它有效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发展马克思所说的相对过剩人口指劳动力对资本的相对过剩,具体表现为现存的失业人口。而在我国现阶段却表现出了特殊的现象,不仅存在显性失业,而且还存在隐性失业,这部分人口虽然存在于就业岗位之中,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通常是“五个人的活十个人干”。存在的这部分隐性失业,我们称其为无效就业。根据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6、,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把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区分为相对过剩人口Ⅰ和相对过剩人口Ⅱ,其中相对过剩人口Ⅰ定义为具体表现出来的失业,即显性失业;相对过剩人口Ⅱ定义为虽然处在就业岗位之中,却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的那部分人口,即隐性失业、无效就业。有效就业人口(实际就业人口)与无效就业人口(隐性失业人口)之和构成名义就业人口。这样,在中国,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就得到了发展,分为相对过剩人口Ⅰ和相对过剩人口Ⅱ(见图1)。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Ⅰ研究的较多,而对相对过剩人口Ⅱ研究的较少,这是本文的重点。下图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在中国的发展:失业人口(显性失业人口)———

7、—相对过剩人口Ⅰ劳马克思的相动无效就业人口(隐性失业人口)对过剩人口力名义就业人口————相对过剩人口Ⅱ有效就业人口(实际就业人口)与无效就业相对应的就是有效就业,即能够在就业岗位中起到应有作用的那部分就业人口。为了检验存在无效就业,即在中国存在相对过剩人口Ⅱ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学术界又开展了有关有效就业量的计算问题研究。有效就业量一般表示为:有效就业人数=名义就业人数-无效就业人数=名义就业人数-城市隐性失业人数-农村隐性失业人数。农村隐性失业量的计算目前多数采用的是王诚(1996)提出的方法,即农村隐性失业人数=农业劳动力供给量-乡镇企业就业量-私营企业

8、就业量-个体劳动就业量-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农业资源可容就业量;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