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978172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2
《教学素材D3-L52-李白生平简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素材库第52课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15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20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
2、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开元十四年(726),二16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天宝元年(742),42岁的李白经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
3、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
4、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11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
5、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早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上元二年(761),已61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宝应元
6、年(762)十一月,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62岁。李白在政治上虽未能实现理想,但在诗歌创作中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继承并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