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轨迹方程地常用方法及练习

求轨迹方程地常用方法及练习

ID:35969509

大小:388.9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4-29

求轨迹方程地常用方法及练习_第1页
求轨迹方程地常用方法及练习_第2页
求轨迹方程地常用方法及练习_第3页
求轨迹方程地常用方法及练习_第4页
求轨迹方程地常用方法及练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求轨迹方程地常用方法及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一、求轨迹方程的注意事项:1.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发现动点P的运动规律,即P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因此要学会动中求静,变中求不变。来表示,若要判断轨迹方程表示何种曲线,则往往需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3.求出轨迹方程后,应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既要检验是否增解(即以该方程的某些解为坐标的点不在轨迹上),又要检验是否丢解(即轨迹上的某些点未能用所求的方程表示)。出现增解则要舍去,出现丢解,则需补充。检验方法:研究运动中的特殊情形或极端情形。一般画出所求轨迹,这样更易于检查是否有不合题意的部分或漏掉的部分。二、常用方法及例题1.用定义法

2、求曲线轨迹(也叫待定系数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点评】熟悉一些基本曲线的定义是用定义法求曲线方程的关键。(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2)椭圆: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大于两定点的距离)(3)双曲线: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两定点的距离)(4)抛物线: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例1:已知的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4,0),(4,0),C为动点,且满足求点C的轨迹。【解析】由可知,即,满足椭圆的定义。令椭圆方程为,则,则轨迹方程

3、为(,图形为椭圆(不含左,右顶点)。-8-【变式1】:1:已知圆的圆心为M1,圆的圆心为M2,一动圆与这两个圆外切,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解:设动圆的半径为R,由两圆外切的条件可得:,。。∴动圆圆心P的轨迹是以M1、M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c=4,a=2,b2=12。故所求轨迹方程为2:一动圆与圆O:外切,而与圆C:内切,那么动圆的圆心M的轨迹是:A:抛物线B:圆C:椭圆D:双曲线一支【解答】令动圆半径为R,则有,则

4、MO

5、-

6、MC

7、=2,满足双曲线定义。故选D。2.用直译法求曲线轨迹方程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满足的等量关

8、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的坐标(x,y)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例2:一条线段AB的长等于2a,两个端点A和B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求AB中点M的轨迹方程?解设M点的坐标为由平几的中线定理:在直角三角形AOB中,OM=M点的轨迹是以O为圆心,a为半径的圆周.【点评】此题中找到了OM=这一等量关系是此题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般直译法有下列几种情况:1)代入题设中的已知等量关系:若动点的规律由题设中的已知等量关系明显给出,则采用直接将数量关系代数化的方法求其轨迹。2)列出符合题设条件的等式:有时题中无坐标系,需选定适当位置的坐

9、标系,再根据题设条件列出等式,得出其轨迹方程。-8-3)运用有关公式:有时要运用符合题设的有关公式,使其公式中含有动点坐标,并作相应的恒等变换即得其轨迹方程。4)借助平几中的有关定理和性质:有时动点规律的数量关系不明显,这时可借助平面几何中的有关定理、性质、勾股定理、垂径定理、中线定理、连心线的性质等等,从而分析出其数量的关系,这种借助几何定理的方法是求动点轨迹的重要方法.【变式2】:动点P(x,y)到两定点A(-3,0)和B(3,0)的距离的比等于2(即),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解答】∵

10、PA

11、=代入得化简得(x-5)2+y2=16,轨迹是以(5,0)为圆心,4为半径的

12、圆.[来源:学。科。网Z。X。X。K]。X。X。K例3.过点P(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若l1交x轴于A点,l2交y轴于B点,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可用直译法和参数法)分析1:利用△PAB为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性:解法1:设M(x,y),连结MP,则A(2x,0),B(0,2y),∵l1⊥l2,∴△PAB为直角三角形化简,得x+2y-5=0,此即M的轨迹方程。分析2:设M(x,y),由已知l1⊥l2,联想到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k1k2=-1,即可列出轨迹方程,关键是如何用M点坐标表示A、B两点坐标。事实上,由M为AB的中点,易找出它们的坐标之间的

13、联系。解法2:设M(x,y),∵M为AB中点,∴A(2x,0),B(0,2y)。又l1,l2过点P(2,4),且l1⊥l2∴PA⊥PB,从而kPA·kPB=-1,-8-注意到l1⊥x轴时,l2⊥y轴,此时A(2,0),B(0,4)中点M(1,2),经检验,它也满足方程x+2y-5=0综上可知,点M的轨迹方程为x+2y-5=0。分析3: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发现,点M的运动是由直线l1引发的,可设出l1的斜率k作为参数,建立动点M坐标(x,y)满足的参数方程。3.用参数法求曲线轨迹方程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