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寻人不遇诗

论唐代寻人不遇诗

ID:35940367

大小:3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4-26

论唐代寻人不遇诗_第1页
论唐代寻人不遇诗_第2页
论唐代寻人不遇诗_第3页
论唐代寻人不遇诗_第4页
论唐代寻人不遇诗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唐代寻人不遇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唐代寻人不遇诗第21卷第1期2006年1月乐山师范学院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V01.21.No.1Jan.20o6论唐代寻人不遇诗梁德林(广西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摘要:寻人不遇题诗留言或作诗寄赠是唐人的一种习惯.现存唐代寻人不遇诗中,被寻访者多为道士,僧人,隐者.宣扬佛道思想,表现隐逸情趣,表达景仰之情及叙说友情,是唐代寻人不遇诗最突出的主题寻人不遇诗常有令人叫绝的奇思妙想,也有丰富的情感内容.关键词:唐诗;主题;艺术表现;寻人不遇中图分类号:I2o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2、9—8666(2006)01---0030-04据笔者统计,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以寻人不遇为题的只有吴均《诣周承不值因赠此诗》一首.而在《全唐诗》,《全唐诗补编》中,以"寻(访,谒)……不遇(不见,不在,不值)"为题者共有87首,虽然在现存近五万首唐诗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寻人不遇是唐诗中非常有趣的一类题材,其情感内容和艺术表现都有一些独特之处.寻人不遇诗的创作目的与主旨唐代诗歌有很强的实用性质,寻人不遇题诗留言是唐人的一种习惯.韦庄《访含弘山僧不遇留题精舍》:"吾师正遇归山日,闲客空题到寺年."杜苟鹤《访道者不遇》:"题诗留姓字,他日此相

3、亲."都反映了这种习惯.这些诗一般题在墙壁上,如韦应物《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独孤及《与韩侍御同寻李七舍人不遇题壁留赠》.有的题在石头上:"从头石上留名去,独向南峰问老师."(王建《寻李山人不遇》)有的则题在宽大的植物叶子上:"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窦巩《寻道者所隐不遇》)当然,也有些诗并不是为留言而作,只是为了抒发寻人不遇后的感慨.如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作者寻访的袁拾遗已经"江岭作流人",不知是否还能归来,即便能归来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因此,当时不可能以诗留赠.从刘长卿《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一诗来看,此类诗也有以

4、寄赠的方式送达所欲寻访者.由此可见,题诗留言或作诗寄赠是寻人不遇诗创作的主要目的.题诗者当然希望得到回应:"留诗如和得,一望寄前途."(贯休《庐山寻灵纪不遇》)实际上,不少寻人不遇诗也确实得到了回应,如陈子昂《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陆龟蒙《奉和袭美见访不遇》等诗便是明证.在87首寻人不遇诗中,被寻访者身份各异,其中道士,僧人,隐者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宣扬佛道思想,表现隐逸情趣,便成了唐代寻人不遇诗最突出的主题.诗题中称所寻访者为道士,炼师,尊师者有18首,约占总数的20.7%.此类诗具有浓重的道教色彩,诗中常出现松,鹤,鹿,

5、棋,药等意象,如:"看院只留双白鹤,入门唯见一青松.药炉有火丹应伏,云碓无人水自舂."(白居易《寻郭道士不遇》)"夜棋全局在,春酒半壶空."(许浑《寻周炼师不遇收稿日期:2005—03—07作者简介:粱德林(1955-),男.壮族,广西大新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留赠》)"只应松上鹤,便是洞中人.药圃花香异,沙泉鹿迹新."(杜苟鹤《访道者不遇》)唐人把道士视为神仙,《瀛奎律髓》在"仙逸类"中就收录了五首唐代寻人不遇诗.在此类诗中,主人居处犹如仙境,主人则如同仙人,来去无踪,神秘莫测,令人羡慕.如刘禹锡《寻汪道

6、士不遇》:"仙子东南秀,泠然善驭风.笙歌五云里,天地一壶中.受策金华洞,焚香玉帝宫.我来君闭户,应是向崆峒."汪道士在作者的笔下成了"泠然善驭风"的"仙子",作者寻访"不遇",猜想他已去仙山会友.诗中用了不少道教的典故,以切合主人身份.又如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一路上听到犬吠,水声,却听不到道观的钟声,见到桃花,麋鹿,野竹,青霭,飞泉,碧峰,就是不见道士."无人知所去",写出了道士行踪的神秘.诗人欲继续寻访,不知该往何处去;欲在原地等待或择

7、日再来,也不知道士何时能归,只好"愁倚两三松".诗题中称所寻访者为僧人,上人,寺主的诗共14首,约占16%.此外,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亦属此类.广宣是一位善诗的僧人,宪宗,穆宗两朝为内供奉,赐居安国寺红楼院.此类诗常见意象有云,水等,如:"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李白《寻山僧不遇作》)"人间不自寻行迹,一片孤云在碧天."(韦庄《访含弘山僧不遇留题精舍》)此类诗中的主人多居于远离尘俗之地,生活闲适,清心寡欲.作者在描述他们的生活环境时,往往流露出向往之情.如于武陵《夜寻僧不遇》:"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石路几

8、回雪,竹房犹闭关.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寻僧的路上要"数歇度烟水",可见路途之遥远,更可见"僧"与世人的隔离."渐非尘俗间",暗示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