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927464
大小:88.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4-25
《03325_江苏自考__劳动关系学考试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03325劳动关系学主考学校:南京大学专业代码:03325《劳动关系学》(本科段)课程代码:《劳动关系》第1章 劳动关系导论一、识记1.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2. 劳动关系的本质: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相互交织。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不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5. 合作:是指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6.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
2、满足(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7. 冲突:指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是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8.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9. 冲突的表现形式:明显的冲突(罢工)、不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的协商)二、领会1. 个别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其特点有:人格上的从属性、经济上的从属性 2. 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其
3、特点有:独立自主性、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3. 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4. 我国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主要包括:(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5. 冲突的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6. 冲突的背景根源
4、: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7.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作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8. 环境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9. 经济环境:首先,影响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水平、就业、工作转换,以及工人运动和工会的发展其次,会影响到产品的生产、工作岗位的设计、工作程序等,最后,可能会间接影响劳动关系的整体状况。如: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 技术环境:会改变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技术种类工人的供求状况。如:IT产
5、业 政策环境:最终影响由雇主提供的工作种类,以及工资和工作条件。如: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政策 法律和制度环境:会提高工会有效代表其会员的能力,进而影响了工会会员的工资和工作条件。如:最低工资保障、健康和安全保护 社会文化环境:文化的影响是潜在、不易察觉的,它是通过舆论和媒介来产生影响,对违反者进行惩罚。 第2章 劳动关系理论一、识记1. 5种学派对劳动关系的不同看法 特征 学派主要关注的问题主要研究的领域对双方力量差异的重要性认识所设想的内部冲突的程度对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影响的评估改进雇员与管理方之间关
6、系的内容新保守派效率最大化劳动力市场不重要根本没有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减少工会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管理主义学派雇员忠诚度的最大化管理政策和实践若管理方接受进步的管理方法,就不很重要若管理方接受进步的实践,则冲突就很少持矛盾心理,取决于双方合作的愿望推进进步的管理实践,增强劳资双方的合作正统多元论学派均衡效率和公平工会、劳动法和集体谈判一般重要一般,受到公众利益为中心的局限正向的“社会”效应,中性或正向的经济效应保护工作集体谈判的权利,最低劳动标准立法自由改革学派减少不公平和不公正雇员的社会问题相当重要;其差异是不公平的主要来源依情况而定:在“核心”低
7、,在“周边”高在“周边”无效,在“核心”有有限效用增加政府干预和增强劳动法改革激进派减少体系内的力量不均衡冲突和控制非常重要:体现了体系内“劳动”和“资本”之间力量不均衡尽管是依雇员力量而变化,却是基础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会的效率具有内在局限性激进的制度变化,雇员所有和员工自治 第3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一、识记1.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2.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劳动关系:雇主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政府不干预劳资关系;早期的工会特点:雇主通过强硬手段剥削利润;政府不干涉;
8、冲突和斗争分散3.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第二次技术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