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选择题1.(2018·开封三模)1867年,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畲曾说过“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据此可知徐继畲( D )A.倡导君民共治B.赞同西方教育C.主张民主革命D.关注美国制度【解析】 从材料“1867年”“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中可以看出,此时徐继畲开始关注美国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A、C两项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而徐继畲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教育的态度,故B项排除。2.(2018·南充三模)作为教育救国措施之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
2、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据材料可知清政府( D )A.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B.教学的内容以西学为本C.儒学成为救国的主要内容D.教育改革适应政治需要【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可知,《奏定学堂章程》以“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这说明清政府的教育改革适应了政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A项错误,当时教育理念仍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材料“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说明B、C两项错误。3.(2018·滨州二模)康有为在
3、《上清帝第六书》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此言论旨在( C )A.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B.批判保守的传统文化C.变革封建的政治体制D.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解析】 题干引用的康有为的言论,购置西方的物质、开办企业称不上是变革政治。表明康有为认识到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器物、兴办企业,没有触及中国的政体,意在强调变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必要性,故选C项;康有为只是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不足之处,并不是对其全盘否定,排除A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托古改制”,借用孔子宣传维新思想,减轻变法阻力,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是为变革政体奠定思想
4、基础,故不选B、D两项。4.(2018·濮阳三模)下面表格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D )学堂种类出身第一级分科大学(含通儒院)进士第二级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举人第三级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等贡生(优、拔、岁等)第四级高等小学堂廪生、增生、附生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变化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C.清朝教育学制的重大改变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解析】 清末学堂奖励出身可见,进士、举人和贡生都与科学制度考试有关,说明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较大,D项正确;科举考试内容并没有变化,
5、A项错误;儒家思想依然占有主导地位,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2018·衡水金卷调研卷五)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吾与足下分任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 C )A.强烈的救亡意识B.自觉的创新意识C.勇敢的担当意识D.明确的民主意识【解析】 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均是维新派的代表,从材料信息来看,他们为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勇于承担,敢于牺牲,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故答案为
6、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救亡”“创新”和“民主”意识,排除A、B、D三项。6.(2018·皖江)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梁启超的主张意在( D )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的形势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解析】 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不是辛亥革命前,也不是民国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材料“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并未涉及
7、民主共和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梁启超敦促政府改变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反映了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张,意在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故D项正确。故选D项。7.(2018·漳州二模)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D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B.历史事实重构主要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