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793032
大小:589.06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4-18
《安徽省定远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月测习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定远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答案】B【解析】“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以
2、说明政府的政策对于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B;题干中“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是同时发生的并列关系,故AD不符合题意;C的说法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这个题的解题关键是两个:第一,要看选项表达是否符合史实,比如选项C就是一个错误表达;第二,要看选项中的逻辑关系是否和题干中的逻辑相符,比如AD的表达就与题干中的逻辑不一致;所以其中的ACD都要排除。2.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
3、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答案】C【解析】A项错误,不管是哪个儿子当太子都体现了家国一体;B项说法本身错误,明朝时皇帝专制进一步强化;由“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说明朝臣还是深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的,也就是传统体制影响了朝堂的秩序,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中的“民主思想”与材料无关。
4、3.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魏时期的田庄逃避赋税、徭役、兵役等,这样是不利于政府统治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会受到农民的拥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出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汉魏时期的田庄
5、还不足以与政府分庭抗礼,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逃避赋税、徭役、兵役等,这样是不利于政府统治的。4.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文王后,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的豪言壮语。可见两者A.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B.都提倡“认识你自己”C.都以“人事”为哲学对象D.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豪言壮语均是
6、强调了强烈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提倡“认识你自己”只适合苏格拉底,以“人事”为哲学对象只适合孔子,再者选项B、C也和题意无关,均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做事要审时度势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
7、政治思想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政治上希望维护周礼周制。孔子编《春秋》以周王纪年,说明其以周王为正统,即希望维护周朝的政治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诸侯国的纪年情况,而且各诸侯国也并非均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排除A项。当时中国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项。孔子编写《春秋》时分封制日益遭到破坏,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维护周礼。然后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孔子编《春秋》以周王纪年。两者结合可以推论得出孔子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其他三项,可以调动所学
8、知识,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均可排除。错选ACD三项说明学生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无法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6.《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