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

2018秋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

ID:35736410

大小:1.15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4-15

2018秋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秋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 2.分析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3.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自主预习·探新知]一、铁路与公路1.传统交通工具(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2.近现代交通工具(1)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③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④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⑥机车制造也有很大进展。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②清末民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但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9“学思之窗”,思考: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提示】 在火车机车不断改进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

3、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方便了百姓的生活。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2.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近代通讯(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

4、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现代通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2)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成为百姓离不开的生活帮手。(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轻巧识记]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精要1.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影响深远,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辛亥革命前夕,

5、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3.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合作探究·攻重难]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史料一]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

6、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史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建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

7、,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史料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铁路事业的发展。第一句说明此时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以解决军用工业资金、燃料不足等问题;第二、三句反映出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办铁路的特点和作用。第一、二个省略号之间的内容说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控制了近代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史料应用](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