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733475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15
《“闺阁载贤亦矜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闺阁载贤亦矜慧”“闺阁载贤亦矜慧” 摘要清代后期江南才媛们集中题咏《断钗图》,源起于汤贻汾为其母杨氏绘此图后发起的广泛征诗,亦感于汤家情、事,后人不断补和。才媛们通过诗词等文艺方式传颂了汤氏家贤,丰富了家族间文学酬唱的内容与形式,也进行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文学才情“比武”。 关键词:《断钗图》《断钗吟》清代才媛载贤矜慧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清道光年间,江苏武进才子汤贻汾(字雨生)曾画有一幅《断钗图》,图中一位老妇人手持断钗,旁边附有两首七言绝句诗。汤贻汾出身世家,工诗文书画,尤其精画山水,人物肖像本非其所长,而他这幅《断钗图》,却引发了道光
2、咸丰年间江南各地闺媛的众多吟咏,有些诗人甚至一题再题。清代女性题画诗并不少见,以山水花禽题材居多。江南地区如此多的女性集中于这样一幅图的题咏,实属少见。这幅《断钗图》的背后究竟有怎样一个传奇往事?何以引发如此多的江南女性集中创作?她们的题咏呈显了什么样的内容与特点?这些作品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哪些创作动因和文化心理呢? 一“断机未有断钗奇”:《断钗图》及其题咏之缘起 《断钗图》中的老妇人是汤贻汾之母杨氏。汤杨两家,皆为江苏武进望族。杨氏自小家教良好,善琴,喜为诗;汤父慷慨磊落、为文不凡,两人婚后感情融洽,育有数子。这段婚姻可谓门当户对,世家通好的范例。但好景不长,
3、乾隆丙午(公元1786年)冬,汤荀业佐助其父汤大奎平定台湾林爽义乱,因城陷,父以死守城,儿以死从父,两代人同日死难。此时汤母杨氏35岁,上有高堂,下有弱子。杨氏曾悲痛万分,但最终没有以死殉夫,而是一力挑起家庭重担,扶老携幼、内外操劳,并且持家有法、教子有方。汤贻汾在《诰封宜人先妣杨太宜人事略》中回忆母亲“教子以严,御下以肃,无惰容,无遽步,无苟言笑,无畏惧形。子侄无亲疏,皆望而畏之,莫敢失言……挈贻汾宦游十七年,所至教以慎公敬事,责己容人,事有不决者,恒请于太宜人以行。”杨氏苦心培养的后人多孝亲重义:杨氏去世十年后,汤贻汾还刺血写经为母超度,曾留诗记载:“痛儿失母岁
4、十易,刺血写经求不得。”汤贻汾妻董婉贞病重时,儿子禄名,女嘉名先后剐股做药引;汤贻汾弟贻浚夫妻去世较早,所遗儿女三人之抚育婚嫁,汤贻汾夫妻竭尽心力;汤贻汾后来在太平天国攻破金陵时,投池殉清。汤家一门还多才多艺,汤贻汾于百家之学均有涉猎,工诗文书画,精画山水植物,其妻董氏与诸子女亦善画工琴,子绶名、禄名都为当时名书画家。抛开时代局限性不论,汤氏一门忠孝一族书香,母教之功或不可淹没。 《断钗图》中的断钗是汤母杨氏陪嫁之物。杨氏在昆明出嫁,随夫由滇归吴,于夫家遭逢大难,辛苦持家几十年,玉钗都一直陪伴着她,完好如初。没有想到近四十年的佩戴后,玉钗在某夜就枕之时,意外戛然而
5、断。这次意外波及虽小,却让平素果敢从容的杨氏潸然泪下,情难抑止。断掉的玉钗早已脱离了一件单纯饰品的身份,它是杨氏少年时美好回忆的载体,是父母爱女疼女之情的物化,是杨氏感恩思亲的寄托。杨氏遭逢家难后即屏弃笔墨,且焚烧全部存稿。因为此次断钗,老人却重新吟咏并题笔存录。《断钗图》上两首七言绝句诗便是杨氏所吟,两诗云: 美便无瑕断亦休,晓奁宵枕梦悠悠;于今别有思亲泪,记与钗时新上头。 镜非台已悟空门,赠嫁钗簪半不存;三十九年千万路,鬓丝丝断玉还温。 汤贻汾作为长子,对于母亲杨氏的坚忍自强、含辛茹苦,他深有体会。母亲断钗后的莫喻之悲,也很清楚,当即以诗回应,其和诗云:
6、 瑶琴掷碎砚焚休,精卫难填此恨悠;今日新吟动凄怆,玉钗无恙语从头。 梦隔梅花小院门,卖珠侍婢亦无存;难忘兄妹寒窗夜,钗股挑檠鸭鼎温。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里详细记载了此事。 事后带着对母亲的敬爱、疼惜,汤贻汾画成一幅《杨太夫人吟断钗图》。不但如此,丹青难写孝子心,汤贻汾通过自己的日常交游以及家族的亲友往来,采取为画长期征作的方式,广播母德,亦寄己孝。汤贻汾补图征诗开始后,《断钗图》的丰富涵蕴、断钗故事的奇特感人、特别是断钗者及其家族的忠孝节烈,马上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吟咏,江南人士“争看彩笔传佳话”,“海内争传忠孝门”,吴兴陈瑛在《杨太淑人〈断钗诗〉书后》中记载:
7、“历数十年,而海内士夫继声歌咏至数百人。”那些唱和题咏之作,经杨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汤贻汾在世时曾录其母杨太夫人之作并诸和章为一集,共八卷。加上之后陆续产生的和作,道光年间经吴江人张澹厘定,杨氏长孙汤绶名编为《断钗吟》四卷,收录作品以诗歌为主,闺秀之作分附各卷。 二“扬芬叹逝蓼莪新”:《断钗图》涵蕴与群芳题咏内容 《断钗图》构型简单,仅有一名普通老妇加两首断钗吟诗,却涵蕴丰富:图里有节有义,节义双辉;图中有才有情,才情并茂。从节义到才情,从个人到家族,从残缺人生到终极成功,诗人们通过多角度的吟咏,加以各人亲历体会,或共发节操颂,或感尽沧桑心,或同洒思亲泪,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