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733304
大小:3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4-15
《1969:桐花与杜鹃盛开的时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969:桐花与杜鹃盛开的时候1969:桐花与杜鹃盛开的时候 我60岁了。在人的一生中,60岁,算个大日子。每到生日这天,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回首往事。梅子垭就是这么一个不能不回望、更不得不回望的地方。 今年又回梅子垭 2013年8月18日,我又回到了梅子垭,回到了马家寨,回到了我下乡时的住家户马应江的家。那遍地燃放、震耳欲聋的鞭炮让我下不了车;那热乎烫手的洋芋,吃在嘴里,心里涌起了阵阵热潮;那熟悉又有些生疏的话语,又把我拉回到那些难忘的青葱岁月……几十年不见但仍依稀记得的面孔,勾起我和他们年轻时
2、的友情;健在不多的老人讲起当年的那些事、那些人,特别是那些难忘的瞬间,一如泛黄的老照片,在心中慢慢呈现,五味杂陈…… 寨上人的热情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真没有想到,几十年过去了,我这个外乡人,还能受到如此隆重的欢迎。如此打扰大家,让我十分不安。 我是1972年12月参军离开梅子垭的,迄今40年了。这期间,我回去过两次,一次是1998年9月,我去黔江参加党校研究生班的开学典礼,路过彭水,去了一次梅子垭;一次是2002年5月,专程到梅子垭参加“三环街”奠基庆典,也是一次知青返乡活动。当时我公务缠身,在梅
3、子垭的活动只能蜻蜓点水。2013年,彭水要搞“梅子垭知青档案陈列馆”,约我为之做点事。因此,我决定到乡上看看再说。同时,从今年起,我的公务也大大减轻,使我有机会更多地关注梅子垭,更多地为梅子垭做点事情。这次就算是报个到吧。 重庆学生成了梅子垭人 那是1969年的春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高潮。 春节一过,重庆市第一批知青就下乡了。我所在的29中就送走了两船同学,去到涪陵地区彭水县桑柘区和鹿角区插队落户。因为我小学只读了五年,在班上算小的,不到下乡年龄(按照当时的政策,年满16岁才下乡),所
4、以还没有谁来动员我。 但是,家里也并不是没有考虑。当时,我那老革命的父亲被打成了“三反分子”、“叛徒嫌疑”、“现行反革命分子”,关在牢中。母亲知道我迟早都得下乡,就设法让我和姐姐下在一起,好有个照应。因此,联系了綦江县桥河公社的王幺娘,希望在那里找个地方。王幺娘名叫陈世勤,是个憨厚纯朴,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1960年代搞“四清”时,我父亲所在的“四清”工作队就住在他们家。此后,我们两家像亲戚一样,经常走动。当时重庆到綦江交通十分不便,汽车要走五六个小时,火车也差不多要三四个钟头。我们的家基本上就成了
5、他们在重庆的落脚处。 王幺娘对我们下乡的事非常上心,四下奔走。桥河公社在綦江县城南边,当时没有知青安置任务,她就联系到她家媳妇的娘家――登瀛公社。于是,我妈妈就带着我到那里去看地方。登瀛是綦江的山区,要跨过川黔铁路,爬上一座高高的大山。这里虽说仍在重庆境内,但却是艰苦的高山区。我父亲知道以后,不同意我们到那里落户,主要是因为他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怕我们到了綦江,给王家带来麻烦。他还是主张我们跟着组织(学校)走。于是,1969年春节之后,我姐姐就和学校的同学们一起,去到丰都县栗子公社。 至于我呢,当时
6、的想法也简单,早下晚下都要下,不如早下。如果拖到满16岁后再下乡,就没有多少同班同学了。因此,家里也就同意我提前下乡,和班上同学一起走。 我们是下乡的第三船。当时学校宣布把我们分配到彭水县双鹤公社,又叫梅子垭。这个“彭水”是什么样,“双鹤”在哪里,“梅子垭”名字还好听,但山川地理、风物民情如何,我们一概不知。既然组织上定了,我就作准备吧。记得还发了一些票证,去买铺盖、蚊帐、脸盆、茶瓶、手电筒什么的。 1969年3月23日,我自己到了解放碑派出所,把户口下到四川省彭水县桑柘区双鹤公社。对于我个人来讲
7、,那一刻是历史性的――它意味着我从一个中学生变成了知识青年,从一个城里人变成了乡下人,从一个重庆城的孩子变成了梅子垭的乡民。 告别重庆走向梅子垭 1969年4月17日,我们作为重庆市上山下乡第一批第三船的知青,乘坐“人民29号”,从朝天门码头出发,踏上了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征程。 当时的朝天门码头非常简陋,加之又是枯水期,从码头到江边有好一段距离。天蒙蒙亮,我们就背着简单的行李,提起一个包包,走下一大坡梯坎,再走过一大片河滩,好不容易才上了“人民29号”。那是一艘二战时期美军使用的登陆艇,后来给
8、了国民党政府,解放时被人民政府接收,一直在长江上作货船使用。上船时分,天已经大亮,我是第一次乘这种船,看什么都新鲜,一直处在兴奋之中。我们班上和我一起下乡的还有一位男同学和两位女同学,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大统舱里,席地而坐。 这一年的春天似乎特别的冷,天也是雾蒙蒙的。 记不起是几点了,外面已是锣鼓喧天,汽笛一声,开船了。我们赶快跑到船舷边上,向岸上的人们告别。其实,这是在向重庆告别,向我的少年时代告别。至于驶向哪里,心中无数,只听说“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