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716268
大小:999.1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4-14
《让每个学生感受到高中物理学习的乐趣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让每个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物理组沈忠立摘要: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的一些做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喜欢学习物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关键词:物理学习乐趣分层教学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尊重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亲身体验,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一.教学中切入一些真实物理情景和小实验,并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习兴趣1.充分利用图片、录象片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激情。教学片段1:《超重失重》新课引入时用了太空中宇航员的图片情景,使
2、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唉,照相机飘起来了失重训练一指顶千斤同学们发出了一些惊讶,为什么物体会漂起来,从而使同学们很自然的融入了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探知欲。教学片段2:新课引入时用了动画录象,起到了设疑激兴的效果(a)(b)(c)(d)(e)在《动量定理》新课引入时,选取了《猫和老鼠》录像片,从中截取啄木鸟蛋从树梢上的鸟窝中掉下,先落在大的蜘蛛网上,然后再掉在大的叶子上,最后滚到小老鼠的窝中没破(如下图所示)。学生见到熟悉的动画情景,学生立马兴奋起来了,这时老师再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的一幕究竟含着怎样深刻的科学道理呢?学生们
3、不由自主的发出一个个讨论声,亲自融入到了本课题的研究气氛中去了。这个事实与同学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生鸡蛋很容易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一下子,同学们对这样的物理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好奇心被点燃到极致。期待着学习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2.利用课堂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提供了学生讨论的空间和时间教学片段3:亲身体验,理论联系实际超重和失重基本知识讲完后,给学生做了实验:矿泉水演示完全失重实验师:侧面靠近底部开有小孔的饮料瓶装入适量的水,先用手指堵住小孔。师:当瓶子静止时,放开手指,观察到什么现象?生:水从小孔喷出(如右图)师
4、:为什么水会从小孔中流出?生:解释原因。(该问题较容易,让中下的学生回答了问题,充分信任他们的学习能力)师:放开手指,并使罐自由下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罐子在下落过程中,水不再从洞中射出)笔者马上提出问题:现象说明什么物理问题?得出什么结论?生:学生讨论,解释原因。师:水随罐自由下落时,仿佛失去了重量,这是什么物理现象?现在,在罐的底部开一小孔让易拉罐自由下落,水还会流出吗?ABCD再演示,引起同学的讨论:把底部有孔的易拉罐竖直抛上去,想一想,水会流出来吗?实验结果是:水仍然没有流出来。通过课本上的小实验进行
5、改进,不少同学感到疑惑。后来在实验时,同学们被吸引住了,实验成功,鼓掌。此时,同学们疑虑顿消,这才对完全失重有了真切的体验,并有助于对今后牵涉到失重习题的正确解答,同时也激发了中上层同学的积极思维,保证了全体同学的真真参与。3.利用课外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性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一章时,给同学抛出跳绳能发电吗?开门能生电吗?等问题。课后让同学一起来参与实验的活动,同学们看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了,此时感到无比的惊奇。太神奇了,跳绳能发电太神奇了,开门能发电通过大家的一起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知识求知欲,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物
6、理的热情。二.利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对后进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进行教学,充分保证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密度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上我们初步探究了“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设置问题时,我们主要从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上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课堂中根据设计的问题,精心提问,保证班内上、中、下的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
7、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某一物理原型题变更提问物理量变更对象的结构变更对象的环境变换题给物理量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题目的跨度较大,综合性比较强,要求我们必须注意这方面的训练。笔者在电磁感应的复习课—《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中,先复习实验——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如图1所示,请学生画出等效电路图,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物理情景设问,如: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多
8、少?除此以外,还可以用以下几种问题变式的方法重新提问:图1导体切割磁感线实验图2FR1.变更提问物理量进行提问变更提问角度提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的特性,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上例中,还可引导学生提问:导体做什么运动?安培力做功多少?人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