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95165
大小:6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13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说课稿[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荷花》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花》。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解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荷花》是新疆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3课,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并形成自己的感悟。但他们
2、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三、说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并结合上述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3.欣赏荷花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学习重点:学习作者有序观察,抓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体会文章中想象部分出现的景象及其对动态美的叙述。四、说教法本篇课文的作者、大教育家
3、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1.以读代讲法:展示一个以读为主线的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美和语言美。2.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说学法由于本课的主题是赞美了荷花生机盎然的美,所以本课的学法,我以“美”字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设计“走进美”、“积蓄美”、“感悟美”、“深化美”和“我写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得到
4、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六、说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我紧扣“美”字设计了“走进美”、“积蓄美”、“感悟美”、“深化美”和“我写美”的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美-------我先给学生出个谜语,由此引出课题。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直观形象的荷花图片,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荷花的世界中。如此激趣的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二)游戏识字,积蓄美识字是小学语文的重点,但是很多学生对
5、此却不感兴趣。我设计了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三)品味荷花,感悟美这个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我以“美”为主线,以“读”为主导设计了“听读课文,体验美”、“自读课文,寻找美”、“精读课文,交流美”、“品读课文,感知美”、“齐读课文,想象美”等五个活动。1.听读课文,体验美由我配乐朗诵课文,使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荷花的美。2.自读课文,寻找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通过自主学习,
6、学生们从第一段中的“清香”,到第二段中的荷叶的美、荷花的色彩美、姿态美,再到第三段中的“一大幅活的画”,这样既充分找出了课文中美的句子、词语,又帮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3.品读课文,感知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读得最美?”激发读的兴趣,通过学生练读、点名读、评读、同桌互读,让学生真正读出、感受、体会荷花的美。在读到写荷叶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通过看图想象一池荷叶茂盛美。读到“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时,我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怎样的长才能叫冒?能不能把“冒”
7、换成别的字?读到“有的……有的……有的……”这个句子时,让学生体会荷花的姿态美。并让学生仿照这种句式造句,展开想象说话。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4.精读课文,交流美学生通过再次精读课文,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定的疑惑,例如“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自己忘了是在看荷花呢?”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答案。5.齐读课文,想象美如何理解课文的第四段“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这一段想象的情境,这是教
8、学的一个难点。-------在处理这个难点时,我利用课件呈现一池生机盎然的荷叶荷花,并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的视觉感受形之美,听觉感受声之美,仿佛置身其中,课文中描写的那种原来似乎不可捉摸的想象变得可闻可见了。学生在前面自读自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再加上课件视听感受的引导,已经有了与作者相似的体验,情感上与作者产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