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84419
大小:4.48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4-12
《新余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余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3—2020年)新余市“因钢设市”,是国家认定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为加快转型,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发改办东北〔2009〕2173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68号),结合《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政府履行转型管理职责的依据,是指导新余市
2、城市转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为2013-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一、规划背景及转型条件(一)转型的优势新余市位于江西省的中西部,人口119万。新余市1960年因钢设市以来,为全省经济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新余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转型发展具备比较扎实的基础。全市形成了以钢铁工业为主体,光伏、新材料、机械、纺织、化工、电力、煤炭、食品加工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比较完善。全市城镇化率达63%,大大高—31—于全省和全国水平。新
3、余市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信息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余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认定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新能源科技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新余同时享受国家四项政策,为加快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二)转型的挑战资源型产业的衰退影响新余市整体经济实力的继续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等接续替代产业还没有培育成支柱产业,尤其是光伏产业从迅猛发展期转入平稳增长期,产业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传统工矿企业效益下降,公共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社会保障体系资金缺口较大,资源型城市
4、社会矛盾可能增加。由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激烈,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有很多挑战。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和资源保障的压力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1.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新余市矿石资源经过长时间开采利用,煤矿、铁矿所剩开采年限短,已经进入衰竭期。煤矿和铁矿现有储量多分布在侵蚀基准面以下,贫铁矿相对较多。新余钢铁公司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2.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新余市土地总面积为31.8万公顷,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9%。人均土地0
5、.27公顷,远低于全国人均土地面积。全市土地总量小,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保护耕地任务紧迫,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必须推进集约用地,加快矿场塌陷地以及废弃矿场复垦,加强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修复。3.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31—新余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是缺水型城市。预计到2020年,全市生活污水排放将增加1374万吨,工业废水将增加8641.9万吨,COD的新增量为20467吨。新余市应加大工业污染治理,针对COD排放的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大规模削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增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6、用。4.大气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根据分析测算,新余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目前尚未超出环境容量,随着工业发展,预计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还会有所增加。未来将面临着空气环境质量标准更加严格、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局面。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强重点企业与行业烟气脱硫、脱氮及高效除尘措施,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5.生态支撑能力评价。新余市生态环境总体良好,能够支撑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压力。但由于矿产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较为严重,森林植被基本上属于生态功能较低的人工林或次生林,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可能出现退化。转型期间,对湿地、森
7、林公园、水源保护区等重要区域加大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维护和提高区域生态功能。加大矿区生态治理,降低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6.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总体评价。新余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但由于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阶段,产业结构偏“重”,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较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有上升趋势,为确保新余市资源枯竭城市成功生态转型,应继续强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推进产业园区集聚建设;继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产业转型、生态转型奠定
8、坚实基础。—31—二、规划大纲(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新型城乡、绿色生态、小康惠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