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79322
大小:1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4-11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初中社会教学中创设开放式课堂的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社会教学中创设开放式课堂的尝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全球化、终身化的时代背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己任”已成为整个社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师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由,发挥群体交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时空,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就需要营造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学生对活动的选择,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式课堂与传统接受式教学的根本区别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2、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同时,教师科学且富有启发性的设问,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考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感知新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本人在初中社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尝试了开放式教学模式,现就本人的尝试谈谈一些感悟。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常常根据自己的意图,自己的想象和所谓的推测来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思路的设计。但老师这样“闭门”造出来的这种“车”虽然有时很美,甚至也很豪华,可学生们却对之不屑一顾。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3、所以,教师应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单纯的讲授。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把辩论、讨论、调查采访、参观、演讲等形式引入课堂,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使整个课堂成为全方位的主体教学活动。开放式教学的核心还在于教学过程的开放。传统教学模式下,任何教学环节都是教师精心设计预设好了的,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只能被动地听从老师的安排,俨然成为一台知识的接受器,这样的教育模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4、,培养出来的最多是一个驯服了的绵羊式的“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走出封闭狭隘的教学俗套,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和空间,让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参与到课堂中,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刚尝试开放式课堂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课的教学目标,而后要求学生阅读整节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以4人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大胆提问,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经过小组讨论,在交流阶段,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是围绕教材内容而提,如在《印度》一课教学中,学生提问:“印度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印度的农作物分布是如何分布的”?同时
5、,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了教材中未涉及但他们很感兴趣的问题,如“印度是佛教起源地,但今天的印度多数居民为什么不信佛教”?“泰姬是谁?为什么造泰姬陵”?“印度主要人种是白种人,可我们常说印度黑炭,这是怎么回事?”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都先把它抛给学生,教材内的知识,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可解决了,教材的外延知识则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学生回答出来的答案各有千秋。教师在学生提问、回答过程中扮演倾听者角色,即使对于有失偏颇的质疑、分析也不急于给以否定,而是赞许其敢于开动脑筋,思维活跃。这样,学生就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并勇敢地进行思考、质疑。在分析阶段,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给以补充性答案
6、。有些问题其实没有最终唯一的标准性答案,要求学生在讨论分析中自己去筛选合理的解释,这就使学生的思维显得灵活多变,也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并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对社会课的兴趣日趋浓厚,也初步习惯于在课前预习学习内容,而且有时间精读教材、找课外资料,也挖掘出了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如在初一社会《埃及》课中,学生提出了“埃及为什么能成为长绒棉的最大生产国”、“埃及濒临地中海与红海,气候为什么如此炎热干燥?”、“埃及的国界线为什么那么直”等等。又如在初二社会《三国鼎立》一节中,学生在课堂上就提出了“汉献帝为什么会走投无路?”“曹丕是个怎样的人?”“曹操
7、自己为什么不称帝?”“从汉的统一到三国的分裂,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西安事变后,为什么不杀了蒋介石,而主张采用和平方式解决”等一系列颇有难度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有一种心态:我的问题如果能把同学甚至是老师问倒,那我就是很厉害。所以,他们也很讲究问题的设计,减少“死问”、“直问”(即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少问“是什么”)。而反过来,学生若能回答出这类问题,那也显示他的水平,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得到一种成功感,学生的学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