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74492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10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传统教学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比较分析及标准模式(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以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分析研究。得出下述结论,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根据现代体育教学的特点,运用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途径1前言为了实现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新世纪人才,教育实践者们在行动。
2、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成为教师们的关注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师行动的方向,他们在批判性地审视自己和同行们的行动,尝试突破旧观念的樊篱,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亲世纪对教育的挑战;他们打破沉默,不再保守,积极地投身于教育的创新行动中;他们在行动中探究,从中实现着自身生命的本质;他们在探究中创新,创新真正成为教育者最主要的追求之一,成为教育实践者职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
3、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负着特殊的使命。”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新教观、新人才观、新质量观的影响下,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只有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紧跟时代潮流。近几年,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教法的创新,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根据创
4、新教育的主要特征,通过《新课标》)的实践探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作如下见解。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从体育期刊杂志、书籍上查阅有关体育教学的相关信息资料。2.2比较分析法: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新课标》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本文的阐述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3 分析与讨论3.1、传统教学模式和《新课标》模式教学的特点3.1.1传统的体育教学特点3.1.1.1主要是以竞技体育观、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为主;3.1.1.2体育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3.1.1.3课程实施
5、过程以教师为中主,竞技运动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3.1.1.4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而且评价标准采用“一刀切”,采用绝对性评价。这些滞后的观点,使体育教学走向了极端。3.1.2《新课标》的教学特点《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它的新理念是:3.1.2.1是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3.1.2.2以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1.2.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3.1.2.4以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1]这些教学观
6、念的转变,带来了体育教学的春天。3.2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想3.2.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标》改变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彻底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在这种双重的改变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做好角色的转变,以便更好地适应学校体育教学。首先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教师由评定学生等级制度的裁决者转变为学生发展主体的设计者和合作者。3.2.2教师实施教学组织方式、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要进行因材施教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在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略了个体
7、差异及信息反馈,学生群体是由一个个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育基础等各不相同的学生个体所构成。《新课标》的目的宗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科学构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2]在《新课标》的统领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体育需求来组织体育教学,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练习内容和练习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学习评价标准。3.2.2.1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新课程》中,“健康第一”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绝大部分体育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大比武等课,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合
8、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量,力求以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意志和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竞争能力、创新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来体现,还能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较好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达到课的完美。3.2.2.2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科学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