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57993
大小:24.8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4-07
《国内外综合实践课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内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启示之一、境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 (一)境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名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但这种课程在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 1.美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主要有: (1)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ofscience
2、,technologyandsociety,即sts)。《科学·技术·社会》是美国中学课程中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包括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方面,因而这种课程包含“自然探究”、“社会科”或“社会学习”等方面。社会研究或社会科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是主题探究式的,从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主题设计到学习活动方式,
3、都具有强烈的研究性和反思性实践的特征。 (2)设计学习(projectordesignlearning,简称pdl)。这是一门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3)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participatinglearning)。社会参与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性
4、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包括访问政府首脑或地方政府官员等)。社会参与性学习往往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它反映在不同学区的课程方案之中。1 尽管美国各州范围内的不同学区和学校实施的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五花八门,但都体现了主体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生活性等基本特征。 2.英国、法国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中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ordesign
5、learning)等方面。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becominginformedcitizenship),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2设计学习则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等。 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一类“综合学习”的课程,其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综合学习需要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综合学习的活动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
6、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3.日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课程中一直有一类课程:“特别活动”,它包括校传统活动、学生活动和班级指导活动三个方面。由于“特别活动”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社会性需要,日本文部省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增设了“综合学习时间”。“综合学习时间”的增设,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必修学科”、“道德”、“特别活动”的三个板块变成了由“必修学科”、“道德”、“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构成的四个板块。
7、 “综合学习时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开展问题解决式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采取“综合体验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不同方式。3“体验学习”和“课题研究”成为中小学生在“综合学习时间”课程中最根本的学习活动方式。“综合学习时间”要求学生通过理解、体验、感悟和探究自然、社会,形成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可见,日本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综合学习时间”是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 4.我国台湾省 我国台湾省于1994年颁布了新的
8、《小学课程标准》和《中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为小学、中学设计了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课程标准中称之为“综合活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家政课程涉及“家庭生活”(快乐的家庭生活、展现美好的自己、良好的居家环境、美化生活)、“衣着”、“饮食”等内容,生活科技课程强调思考和探究。该课程的总目标在于“培养日常生活所需之家政与科技素养,增进学生在科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