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试题---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名校试题---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ID:35614764

大小:345.7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4-01

名校试题---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名校试题---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名校试题---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名校试题---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名校试题---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名校试题---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2019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或

2、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稃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种现象表明()A.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B.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C.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如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3.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

3、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4.清朝,康熙帝改变按人口征收丁税的传统做法,宣布推行“固定丁税,永不加税”政策,雍正帝随后把固定的丁税并入土地税统一征收。上述政策()A.放弃了丁税收入B.引发了税制混乱C.刺激了人口增长D.解决了人地矛盾5.“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

4、此“文化选择模式”()A.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B.表明“崇洋”思想非常流行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D.批判了封建儒学的落后性6.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虽然以年轻士绅、知识分子为基础的国民党和进步党获得了多数席位,但是实力最强的北洋派系和地方实力派却几乎没人参加选举。这一现象表明()A.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无关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C.选民素质制约了选举结果D.文治传统影响深远7.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平均数为136.

5、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这反映了()A.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B.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C.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D.金融发展与解放战争的关系8.下表是1953-1959年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统计表:()A.沿海地区成为大跃进运动的重灾区B.内地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沿海地区C.全国工业重心实现了向内地的转移D.国家重视改变经济布局不合理状况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材料一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

6、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整理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材料二

7、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整理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8、,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20世纪的“疑古”思潮。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马可·波罗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