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霍林河盆地煤层气勘探远景及有利地区评价

毕业论文--霍林河盆地煤层气勘探远景及有利地区评价

ID:35605271

大小:2.15 M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31

毕业论文--霍林河盆地煤层气勘探远景及有利地区评价_第1页
毕业论文--霍林河盆地煤层气勘探远景及有利地区评价_第2页
毕业论文--霍林河盆地煤层气勘探远景及有利地区评价_第3页
毕业论文--霍林河盆地煤层气勘探远景及有利地区评价_第4页
毕业论文--霍林河盆地煤层气勘探远景及有利地区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霍林河盆地煤层气勘探远景及有利地区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霍林河盆地煤层气勘探远景及有利目标评价滕玉洪朱兴革杨利明(大庆石油学院秦皇岛分院)摘要:霍林河盆地是二连盆地群煤层气勘探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埋深400米以下煤炭资源量为137.6×108吨,煤层气资源量为743×108m3。该区煤层厚度大,深度适中。主要目的煤层埋深在500-800米之间,单层厚度达20米以上,累计厚度可达70米。煤质好,主要目的层灰分含量在20%左右。下含煤段各煤层的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分为主,平均含量83.7%。含气量较高,达5.3m3/吨.煤。位于下含煤段顶、底的上泥岩段及底部泥岩段厚度大,分布稳定,煤层气封盖条件比较优越。煤层顶、底板直接盖层多为泥岩及泥质胶

2、结的粉砂岩。甲烷风化带深度在420米左右。构造变动简单,目标区断层不发育。霍林河盆地可划分为Ⅲ类远景区。Ⅰ类区主力煤层单层厚度可达27米,埋深在600米左右,位于向斜的转折端部位,无断层分布或断层影响较小。整体评价,北部区块好于南部区块。北部的16-59井区附近,煤层气成藏条件最好。主题词:霍林河煤层气勘探目标评价根据近几年的煤层气地质研究,位于内蒙自治区二连盆地群最东端的霍林河盆地是本区煤层气勘探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霍林河盆地埋藏深度400米以下的煤炭资源量为137.6×108吨,煤层气资源量为743×108m3。浅部主要为褐煤,深部以长焰煤为主。煤层气含量高达5.3m3/吨煤。

3、初步工作显示,该区煤层厚,含气量较高,煤层气地质条件比较优越。霍林河煤盆为一山间断陷盆地,煤田总体呈北东向展布,面积554平方公里。1972年开始全面系统的煤田地质工作。煤田自北向南依次为北部普查区、沙尔呼热露天区、二露天区及西南部详查区。构造单元自北向南依次为西林保拉向斜、珠斯花背斜、翁能花向斜、三湖背斜以及西南部向斜(图1)。本区的含煤层段下白垩统霍林河组是一套河湖相沉积,呈北东向分布于盆地内,总厚度达1700m。霍林河组不整合于上侏罗统火山岩之上,由下而上分为六个岩性段,依次为砂砾岩段(K1h1)、下泥岩段(K1h2)、下含煤段(K1h3)、上泥岩段(K1h4)、上含煤段(K

4、1h5)、顶泥岩段(K1h6)。其中,下含煤段为主要含煤层段。1、主要煤层厚度及埋深霍林河盆地的煤层分为上、下两个含煤段。下含煤段又进一步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煤组,由23个分层组成。上含煤段含煤性较差,只有8、9两个煤层局部厚度较大。下含煤段四个煤组中有20个分层可采,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76.9m。埋藏深度500米之下,厚度较大的主力煤层有:ⅢA煤层全区稳定,结构简单9,煤层最大厚度16.6m,平均6.9m。ⅣB煤层在大部分地区可采,煤层最大厚度22.0m,平均4.8m。ⅣC2煤层连续性较好,在煤田北部厚度很大,可达26.6m,平均8.6m。ⅣC是本区下含煤段最下一个可采分层,在

5、大部分地区可采,煤层厚度达27.0m,平均4.9m。图1霍林河盆地构造格局及煤层气远景评价图由于受盆地西部边界同沉积断裂(F1)的控制,煤层埋深由东向西逐渐加大。在盆地东部边界,煤层普遍出露,向西深度逐渐增加到500~800米以下。受沉积构造控制,煤层厚度也是东部大,西部小,厚煤层沿盆地向斜轴部偏东部位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2.显微组份及煤质特征本区煤岩类型属半暗—半亮型;比重1.5-1.7,容重为1.3—1.4。煤的容重随灰分的增高而增大。下含煤段各主要煤层的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分为主,平均含量83.7%,隋质组及壳质组含量很低。在无机显微组分中,以粘土类为主。在上含煤段煤层的有机

6、显徽组分中,镜质组平均含量58.5%;隋质组平均含量30.7%;壳质组含量很低。上含煤段原煤水分最大值19.0%,最小值18.6%,平均18.8%。灰分最大值19.5%,最小值15.5%,平均17.5%。挥发分最大值44.1%,最小值42.7%,平均43.4%。下含煤段原煤水分最大值19.2%,最小值13.4%,平均17.0%。本区煤的灰分变化较大,有低、中、富灰煤。一般原煤灰分最大值为31.8%,最小值17.6%,平均23.9%。20个可采煤层中,ⅢA、ⅣA、ⅣC2、ⅣC(Ⅳ)等13个煤层以中灰煤为主,其余7个煤层以富灰煤为主。煤质变化情况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陆源碎屑物质从北西方

7、向被搬运到含煤盆地,在靠盆缘断裂附近与煤层相互穿插,向湖盆方向变薄、尖灭,而煤层则由盆地中心向西部9边缘变薄、分叉,灰份含量也逐渐增高。在浅部及煤层露头处,由于风化剥蚀作用,也会使煤灰分含量增高,而在中深部煤层发育最好的部位,则灰分含量较低。在二露天区中部(三湖背斜),煤层发育最好,厚度大且结构简单,是全煤田煤质变化最小的部位;而由此向两侧,煤层逐渐分叉变薄。随着煤层本身稳定程度的变化,煤质的稳定性也较差,灰份含量逐渐增高。3.煤演化程度及煤层气含量本区煤层的镜质体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