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92204
大小:1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30
《浅谈文明殡葬改革与 医院学科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合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文明殡葬改革与医院学科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合集浅谈文明殡葬改革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的乡村环境是人民的共同愿望。深化殡葬改革,树立移风易俗、厚养薄葬、节地生态安葬新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树立文明新风,共护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海安市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工作,倡导厚养薄葬、弘扬精神美。 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殡葬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海安市多次召开镇、村会议传达全市殡葬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成立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镇、村、组层层联动的殡葬管理组织网络。全面宣传发动。海安市通
2、过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认真开展殡葬改革宣传动员,组织全体镇村干部深入村组,挨家挨户向群众发放殡葬改革宣传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开展政策讲解,实现殡葬改革宣传全覆盖。严格工作落实。要求全镇党员、干部带头抓落实,动员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支持殡葬改革工作,对在世老人多关心、尽孝心,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逝去先人,从俭办丧事,文明祭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模范作用,形成“党员干部带好头,人民群众跟着走”严格工作落实。要求全镇党员、干部带头抓落实,动员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支持殡葬改革工作,对在世老人多关心、尽孝心,使他们老有所
3、养、老有所乐;对逝去先人,从俭办丧事,文明祭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模范作用,形成“党员干部带好头,人民群众跟着走”的良好氛围。我村从接到上级通知以来,及时发放宣传单,宣传文明殡葬的精神,并通过广播宣传,让老百姓了解精神。从去年11月份开始跟踪死亡信息,对每户死者家庭做思想工作,禁止装棺重葬。并组织人员,对土坟进行整治,年后重点对豪华墓碑的坟主家庭做思想工作,进行整治。海北村1组低保户周慧云过世后,村干部将殡葬改革的精神及时宣传,家属张义成理解并主动到村里通知村干部到现场拍下葬照片。在豪华墓碑整治过程中,15组刘兰芳经过村干部
4、的沟通第一个同意并将家里的豪华墓碑降碑。29组97岁老人过世后,家里现存棺木。村干部上门做思想工作,家属通情达理,主动请村干部处置现存棺木。文明殡葬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全体干部将谨遵上级部署精神,将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为民做事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素质和文明修养。医院学科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xxxx,男,现年36岁,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2005年7月大学毕业,同月就职于xx县人民医院,一直从事临床内科诊疗工作,现任xx县人民医院内三科主任。该同志从医13年来,始终在临床内科诊疗的一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地
5、工作,对医术精益求精,为我县医疗事业做出了一定成绩,尤其在肾病内科专业的成立及发展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一、爱岗敬业,真情相待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标准,凭医德做好工作,凭良心和尊严行使职责。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尽心尽责。在多年来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和很多患者建立了友情,患者及家属发自肺腑的感谢锦旗,厚厚一叠。这是医患和谐的见证也是对自身工作的肯定。只有真情才能忠诚于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刻苦钻研业务,才能不怕风险,全身心救治每一个病人。多年来一直这样信守真情,一直这样对待病人。肾脏病的很多患者都是慢性病人
6、,长期处在疾病的困扰中,很强的自卑感,很难完全回归社会,长期的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患者长期患上了精神疾病如郁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对这样的患者进行诊疗存在巨大的困难。可因凭着真情相待,人民至高无上,患者是我亲友的服务理念,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对患者不理解的情感发泄不计较,最终得到了很多患者的认可。尿毒症患者肖女士,40岁,4年前诊断为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维持生存,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家中婚姻的变故,精神崩溃,与人很难正常交流,有严重的偏执障碍,后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对所有的治疗都持怀疑态度,多次直接怒骂、纠缠医务人员,因不听从
7、医嘱,急慢性并发症多次发生,作为她的经治医师,耐心倾听患者,将心比心的劝导,鼓励她走出阴影回归社会,正确面对透析,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经疏导、药物治疗患者目前已走出阴影,回归了社会,重新组织了家庭。二、积极进取,在医学道路上艰辛跋涉从医以来,在临床内科诊疗领域勤奋耕耘,不懈探索,熟练掌握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尤其在肾脏内科、肿瘤内科疾病的诊治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2009年之前,我院没有肾脏内科专业,很多肾脏病患者都必须到赣州市、吉安市或者邻近县医院就诊,对广大肾病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就医困难。尤其是需要每周2
8、-3次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因为路途遥远,交通、食宿、透析等经济负担巨大,大部分患者选择了放弃生存的机会。其中有寄托家族希望的青少年、有社会和家庭顶梁柱的中青年、更有为国家、为家庭操劳一辈子本可颐养天年的老人,看着他们的人生一个个在无奈中如此谢幕,心中充满了悲伤并立志改变这一现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