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构造学》重点总结

《海底构造学》重点总结

ID:35554576

大小:1.01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3-28

《海底构造学》重点总结_第1页
《海底构造学》重点总结_第2页
《海底构造学》重点总结_第3页
《海底构造学》重点总结_第4页
《海底构造学》重点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海底构造学》重点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构造地质与大地地质的区别构造地质着重于形变与变形机制的研究。大地构造侧重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2平移断层与转换断层图示BC破碎带3板块边界三种类型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可将板块边界分为3种基本类型:汇聚型(挤压)、离散型(拉张)和走滑型(剪切)4板块三联点板块三联接合点(简称三联点或三节点),与三联点相接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拉张型(R)、挤压型(T)或剪切型边界(F):RRR、RRF、RRT、RFF、RFT、RTT等6种含洋中脊的三联点,

2、以及FFF、FFT、FTT、TTT等4种无洋中脊的三联点。5地幔物质对流的条件l)组成系统的物质必须“软”到“足以流动”的程度2)系统内的温度梯度必须至少略大于组成系统的物质的绝热自压温度梯度3)有足够的能量以维持对流进行6地幔物质对流模型a全地幔对流模型俯冲板块可一直俯冲到600kmb浅地幔对流模型俯冲板块可一直俯冲到600~700kmc双层对流模型与板块相应的对流单元是一系列约800km长、700km厚的小对流环d热幔柱相连的双层对流模型地幔柱只起源于D”层,位置不发生迁移目前对D”层的认识

3、:l)D”层为一个厚度100-300km的强烈横向不均匀的薄层,它将地幔和地核分开;2)D”层通常被看作为全地幔对流的下热边界层;3)在D”中热传导是主要的热输运机制,它将地核的热量传给地幔,或者通过地幔热柱携带地核的热量到地幔上部甚至地表。e混合模型7热点地幔柱(包括热幔柱和冷慢柱)假说:热点:热点处岩浆烧穿岩石圈板块,在表面形成火山,用来解释无震海岭地幔柱包括热幔柱和冷慢柱热幔柱:源于地幔深处(核幔边界CMB)、呈圆柱状涌升的热地幔物质流(根据重力异常值推断,地幔柱的直径可达200~300k

4、m,甚或更大),热幔柱的涌升不断向上地幔乃至岩石圈之下输送热量、质量和动量,在烧破岩石圈的地方便成为热点。冰岛、无震海岭:热点火山作用形成的热点火山作用与海底扩张速率关系:扩张速率慢,熔岩容易堆积形成诸如冰岛那样的大型岛屿;海底扩张速率较快,等量的熔岩扩展开,形成无震海岭热幔柱的形态特征:球状顶冠,狭窄尾部热幔柱的发育期:a)萌芽期外核微微上隆,热流及岩浆上涌;b)发展期:地幔中下部为热幔柱密集区;c)全盛期:热幔柱密集区连通外核与软流圈d)衰亡期:由于上下堵塞残留的热幔柱热幔柱的起源起源于地幔

5、的D″层,2900km热幔柱的分级及深度冷慢柱:板块俯冲后的滞留板片一般具有P波高速异常特征,表现为冷的块体,因而称为冷幔柱。什么670km为冷幔柱的“板块墓地”a)相变。670km处的相转变反应使其粘性显著变小,下潜板块将滞留在这个界面上b)塑性变形。但由于相变生成物的粘性显著变小,滞留板块被软化以至不能再保持刚性状态。8地球全局性物质对流a冷幔柱与热幔柱成对出现,地幔全局性物质对流主要是由这种向下运动的冷幔柱和向上运动的热幔柱所支配。b地幔柱是决定全球构造的根本原因,间接驱动板块运动及裂解。

6、Wilson旋回与地球深部物质旋回构成了地球全局性的物质循环过程。9大洋中脊与标准洋壳的区别a壳幔混合层的出现。壳幔混合层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部分熔融导致该区厚度显著减小。b沉积厚度的不均一性,导致某些洋中脊地段的层1(沉积层)缺失或极薄c洋壳中的热水活动。导致大洋中脊系的地壳结构在各地段也不同的表现。d构造作用也可导致洋中脊的某些地段,轴部一般缺失层3,层2直接履于异常地幔之上,或有的地方层2虽较厚,但因完全缺失层3,整个地壳厚度明显减薄10蛇绿岩套、混杂堆积体和增生楔状体的定义和特征区别蛇

7、绿岩套:指在层序上有规律组合在一起的一套岩石的总称是板块边界的标志物质混杂堆积体:它是在板块俯冲作用下,经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所形成的无规则相互混杂堆积的混合体,混杂堆积是鉴别古板块消亡带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征:组分复杂、性质时代不同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剪切构造发育含有洋壳碎块和高压岩石增生楔状体:大洋板块表面覆盖的沉积物,为俯冲的大洋板块从海沟下潜时被上盘板块刮削下来的沉积盖层和洋壳碎片,连同原地深海沉积物堆积到海沟的向陆侧而成。由下向上依次变老,产状依次变陡11被动型(离散型/稳定型)大陆边缘类

8、型a火山亚型2个典型特征①向海倾斜反射楔形体,通常称之为向海倾斜反射体(SDRS),主要发育在海陆过渡带上;②高纵波速度体(7.1~7.5千米/秒)(HVZ)b非火山亚型c张裂-转换亚型因不同段落拉伸速度的差异伴生横向剪切滑动形成。12被动陆缘的构造成因模式火山型、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分别形成于主动裂谷作用和被动裂谷作用期间。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裂谷作用期间是否发生大规模的主动火山作用。非火山型首先是板块构造运动导致岩石圈拉伸变薄,随后岩石圈发生同裂谷期的裂陷、沉降作用只是在岩石圈薄弱带有小规模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