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39082
大小:119.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3-25
《论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李华秀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预先的设计,来“制造”兴趣。一、教学过程的新颖性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应用知识形成技能;(5)巩固知识技能;(6)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要根据教材实际,精心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过程,使各个环节达到有机组合,
2、给人清新之感。1.举一反三。在教学几个写法大致相同段落的教学时就可重点讲读一段,其它段让学生仿照自学、议论。这样模仿、练习和检查三者结合,使儿童在自我投入中产生兴趣。2.重点突破。有些课文“高潮”明显,讲读可直入此重点。3.牵线理脉。抓住课文线索可简化阅读步骤,即抓住内容这一条主线来讲读,把其余内容都串起来。4.直奔中心。有的课文中心思想显露,可先由儿童自己概括中心思想,然后一起研究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思想的。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的主要是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1.
3、口头语言。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的教学语言。它的基本要求是发言准确清晰,措词精当科学,条理清楚分明,表意明白易懂。2.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主要包括姿势、表情、动作等。有目的地运用体态语言,可深化和补充口头语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三、教学手段的直观性1.教具直观。阅读教学的教具包括挂图、模型、标本、实物以及实验用具等。通过布置、演示、让儿童观察。在观察中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进行指导,以保证观察的目的性和功效性。2.声像直观。电化教具的应用使教学效果声像化,它们能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教学活动有
4、声有色。3.板书(画)直观。板书、板画能直观地反映教材的精华,提示教师的教学思路,并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疑难之点。4.活动直观。创造条件让儿童参与教学。开展教学游戏,进行教学实验,也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让儿童根据课文内容画意境图,在课外搜集课文中出现的物品,到野外观察自然与生物等,都能使儿童自己给自己提供直观性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让学生主动学习彭腊先 现代教育理论让我们懂得: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和主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5、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真正让语文课堂教学从过去的讲堂变为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让学生主动看、读、想、说,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让学生主动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学一篇课文,我总是让学生先默读,再轻声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我让学生自学课文。要求是: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轻声读课文,了解每自然段写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
6、清文章脉络,给文章分段写段意。通过让学生主动地读课文后,再汇报自学的情况,并提出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再让学生互相补充回答、理解,教师只抓住重难点适当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就收到了主动读的效果了。二、让学生主动看看是观察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先看后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我在教低年级学生学生字时,先让学生看生字,找出它的音近字、形近字,再想生字的音、形、义,然后讲间架结构、笔顺笔画,如有错误,教师点拨、纠正。再如学习看图学文时,我让学生先看插图或挂图,说图意,再图文对照看课文,再找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既
7、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三、让学生主动想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想,从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方法。在教学《跳水》一文时,我板书课题后就问:“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想到了许多,课文写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我又问:“看了这个题目,你估计课文会写些什么呢?”学生又想到了许多问题:可能会写一次跳水比赛的经过;可能写跳水训练;也可能会写遇到危险时跳水得救,还可能……大家思维活跃,想得合情合理,
8、真正起到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作用。四、让学生主动说进行说的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敏捷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说,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提出“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碰壁?”“四周黑洞洞的”指什么?“在坐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适当地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