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30050
大小:87.8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25
《国际法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际法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号:030109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徳、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党、政、军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外事、外交和涉外工作,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具有必要的相关学科、专业的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外交、外事和法律方面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具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勤奋、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拥护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德、智、体全而发展;2、掌握坚实宽广的国际法学(包插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以下称国际法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国际法学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通晓国际法学及相关学科重大理论问题的渊源、现状及其演变趋势,把握国际法学当前国际、国内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熟悉我国国际法学各领域的重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敢于和善于向国际上相同学科的一流或先进水平冲击和靠拢;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说、会写,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哲学修养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创造性研究和解决国际法学方面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门外国语,能独立从事国际学术交流和有关外事活动;4、在本学科做出突出或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其成果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和我国外交、外事和对外经贸事业具有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5、成为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的外交、外事和法学方面的高层次国际法律专门人才。二、研究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和研究需要,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临时增设或变动的研究方向,将由研究生院及时公布)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现设以下四个研究方向:1、国际公法2、国际
4、经济法3、国际私法4、国际环境法三、学习年限1、基准学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四年。课程学习应在一年或一年半内完成。2、完成培养计划,成绩特别优秀,并撰写完成学位论文的,可以申请提前一年毕业。3、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论文的,由本人巾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以提前一年离校;提前离校学生的学位屮请和论文答辩,应届生可延长至五年,在职人员可延长至六年,按学校规定的时I'可和程序申请返校完成学位论文答辩。4、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业的,以结业论
5、。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1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6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博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20学分。(一)学位公共课(5学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54课时2学分第一外语课(含专业外语)144课时3学分(二)学位专业课(5学分)集体指导课:(由博士点集体开设)72课时3学分导师指导课:(由导师开设)54课时2学分(三)前沿讲座(2学分)为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的进展,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听学术前沿讲座至少6次,由导师考查,计2
6、学分。每次前沿讲座均应向指导教师提交《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前沿讲座考核表》(四)读书报告(2学分)导师在指导聘士生学习过程中,应对博士生提出读书要求,并组织博士生在本学科或学科方向做读书报告4次,计2学分。每次读书报告均应向指导教师提交《屮国政法大学研究生读书报告考核表》。(五)补修课(4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博士研究生,应补修2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程。补修课学分不得代替其他课程学习学分也不得rti其他课程代替。民法2学分国际公法2学分五、其他教学环节(-)科研论文(2学分)在学期间第一至第三学期,国际
7、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应每个学期分别提交至少1篇本专业的科研论文(每篇应在5千字以上),并于第一学年末提交学年论文1篇(字数应在1万字以上)。上述论文经导师评阅合格后,计2学分。在中期考核之前,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应以第一作者身份或独著正式发表2篇(每篇应在5千字以上)或1篇1万字以上学术论文。(-)社会实践属于应届生的必修坏节,共36学时。由导师根据博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实施。本专业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扌舌参加立法,参加外事、外贸活动或到实际部门进行实习等。六、培养方式以科研为主,加强博士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8、充分发挥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博士生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博士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及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具体方法为:1、实行博士生导师个人负责制,同吋组成博士生指导小组共同培养。指导小组由博士生导师负责,吸收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授或副教授参加,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聘请外校或实际工作部门中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协助指导。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