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26356
大小:88.31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3-25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腾八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岀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A.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B.《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C.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
2、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D.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答案】D【解析】据材料提到,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故D正确。墓葬出土的实物也属于记载的文字资料,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故A排除。《史记》也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故B排除。两个材料相矛盾,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
3、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故C排除。2.西周分封的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片森林草原,故各诸侯国之间没有明确的疆界。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土地开发,各诸侯国逐步树立了明确的疆界观念。这一变化A.导致了周天子权势的下移B.标志着地方割据的形成C.为“大一统”提供了条件D.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没有国界概念,春秋战国时,明确的疆界观念形成,表明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大-统”格局形成,C正确;A不符合国家意识概念;春秋争霸战争不是地方割据,B错误;小农经济属于经济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对人性的看法,
4、苟子主张性恶论,认为礼义是圣人所制定用以扰化恶性,而使之变为善,但又不主张纯粹的感化。这说明他倡导A.发明本心B.知行合一C.礼法并施D.重义轻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荀子为战国儒家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儒学礼乐因素,但基于性恶论,认为需要强制力的外在规范,开法家之先河。综合来看,主张礼法并用。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名师点睛】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箸名论断;在伦理观上主张"人之性恶〃,强调礼法
5、并施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2.洪秀全的《天父诗》中说:“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诗歌从本质上反映出A.洪秀全不再是太平天国的领袖B.洪秀全已转变成封建皇帝C.太平天国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D.农民阶级摆脱不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从题干“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可看出洪秀全具有浓厚的封建纲常意识,故D项正确;洪秀全一直是太平天国的领袖,故A项错误;洪秀全没有转变成封建皇帝,故B项错误;C项太平天国违背了吋代发展潮流没有体
6、现出材料的本质,故C项排除。3.“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儿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这里的“两重意义”指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B.中国遂步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自然经济解体,反帝反封民主革命兴起A.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答案】A【解析】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的资本输出涌入中国,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并且是使民族工业开始兴起,故选A;其他选项皆与题意不符,排
7、除。1.郭嵩怨是屮国近代第一位驻外使节,他曾说“(西人)以信义相先,尤重邦交之谊。……其构兵中国,犹辗转据礼争辩,持重而后发。……处今日之势,唯有倾诚以与各国相接,舍是无能自立者。”材料反映了郭嵩慝A.没有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B.改变了传统的宗藩外交体制C.倡导学习西方制度和外交礼仪D.主张师夷之长技以自强求富【答案】A【解析】“处今日之势,唯有倾诚以与各国相接”说明郭嵩秦认为和西方和平相处是改变当时局势的最好办法,显然对于西方殖民扩张的本质没有认识清楚,A正确;该思想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外交体制,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学
8、习制度信息,C错误;D是洋务派思想。2.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D.民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