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91860
大小:68.7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5
《[笔记]教育部参赛_核舟记_王志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中学语文《核舟记》教学背景教学背景1、面向中学学生2、学科:初中语文3、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4、课时: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练朗读,掌握文章屮的文言词语、句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方法指导等方法学习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教学重点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了的翻译。教学难点学牛在掌握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设计思想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词
2、语。教材分析《核舟记》选自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笫三单元。这个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核舟记》介绍一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艺术性高。作者运卅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主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苦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用百度在网上搜索F载核舟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用百
3、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PPT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1.读想法。这是-•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主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彖,最好的方法是下载核舟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乂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牛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屮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一船头一船尾”的顺序。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
4、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屮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前学生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了解课文大意。二、通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明确词的意思。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课时第一课时一、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生字词:罔()贻()有奇()黍()轩敞()碧蓬()穆()髯()褶()髻()篆()2•用圈点勾画法疏通词句,做到能口译全文。3.搜集作者资料。4.复述课文,理清思路。5.思考,提出口己的问题。二、创设情境,激
5、发动机1.浙江艺术家微雕轉庆建党九十周年http://v.ku6.com/show/9MAWgewvC149nkUZ.html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优秀、勤劳、聪明灵巧,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手工雕刻艺术,如根雕、玉雕、牙雕、竹雕,尤具是微雕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卜-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他给大家介绍一位明代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
6、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一一大苏泛赤壁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2.简介作者:《核舟记》选白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汕,字子敬,明朝文学家。3.简介文体:记:指文体。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冇议论、抒情部分。三、疏通文句,朗读课文1.老师指导冇关朗读的要领。多媒体课件httD://wenku.baidu.com/view/fc1398fdf7O5cc17552709c1.html(1)读音要
7、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耍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罔(wang)贻(yf)有奇(youjl)黍(shu)轩敞(xuanchang)筈蓬(ruopeng)S(san)髯(ran)^(zhc)髻(ji)篆(zhuan)峨冠两膝衣褶曾不盈寸尝贻轩敞袒胸题名壬戌为楫通假字:“有”同“乂”“讹”同“屈”“衡”同“横”“简”同“拣”2.指导学生文言句子的正确读法: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词必须断开,“盖人苏泛赤壁云”就应
8、读为:“盖I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Z间一般应断开,如“舟首尾I长约八分有奇,高I可二黍许”;“中I峨冠而多髯者I为东坡”;“珠I可历历数也”;“其人I视端容寂”;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住歧义或谬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如“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