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版中考古诗词默写竞赛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版中考古诗词默写竞赛题(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班级:姓名学号总分一•根据上句(或下句)填写。(34分)1、剪不断,理述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2、溯汹从之,道阻口右。,o(《兼葭》)3、无可奈何花落去,o(晏殊《浣溪沙》)4、,岀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5、蓬山此去无多路,o(李商隐《无题》)6、,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7、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9、,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2、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10、。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1、,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12、岀淤泥而不染,o(周敦颐《爱莲说》)13、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14、,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15、我寄愁心与明月,o(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o(吴均《与朱元思书》)17、,童稚携壶浆。(口居易《观刈麦》)1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o(《关雎》)19、白头搔更短,。(杜甫《春望》)20
3、、,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21、旧时茅店社林边,o(辛弃疾《西江月》)22、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o(《山坡羊.潼关怀古》)23、商女不知亡国恨,o(杜牧《泊秦淮》)2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H金鳞开。,o,o报军黄金台上意,捉携玉龙为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25、默写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理解性默写(30分)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崔颍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2、《次北固山下》屮即景
4、抒情又蕴涵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3、诸葛亮在《出师表》屮指出西汉兴旺发达的原是:4、由壬维《使至寒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屮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5、《黄鹤楼》一诗中颈联描写诗人崔颍在黄鹤楼上所见景彖的诗句是:6、唐代陆龟蒙《别离》一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句子。由此可联想到壬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两句诗:7、《游山西村》屮“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牛出许多希望。8、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两句话是:9、顾炎武的名句“国家兴旺,匹夫有
5、责”,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辛弄疾在《破阵子•为陈同市赋壮词以寄之》屮有一句直接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是:10、同为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王勃怎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11、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氏叹曰:“呜呼!,12、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是:13、《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
6、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14、王安右的《登飞来峰》屮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并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15、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H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三)运用性默写(30分)1、徳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的:“,。”2、当你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而灰心丧气的时候,你可以用古诗词中的两句来勉励他:“,。”3、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孔子关于这方面的名言是:4、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
7、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如古人所言:“,。”表现他们高洁的卷趣和人格的坚持。5、人生常常而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生”与“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6、岳阳楼有一名联:“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与“忧乐”相应的一名句是“,”7、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刀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民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O8、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人才的人并不多。可见,世上不是缺人才,而是缺乏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这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
8、的“,。”9、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当人们看到陈『的事物日趋没落,新生的事物逐渐兴起时,口然而然的就会想到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包含着新陈代谢规律的两句诗“,10、加入市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11、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谈及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他引用了杜甫《望岳》屮的名句“,”,喻示我们同样需要这种高瞻远嘱的战略眼光。1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这一句诗赞颂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