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15886
大小:6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4
《王建省观点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程(7〜9年级)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学生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所应当达到的科学素养的基本目标。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兴趣等的差别,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1、而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2、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利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因为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回答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吋对生命的理解方式和深度会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学生会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可能会理解晚一些。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一点。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要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利的基础上,承认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别。在教学过程屮,教师还要注意并保护好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把学习机会更多地提供给他们,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实践屮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同时,也要为那些学习优秀,有
3、能力超出标准要求、能够进行更深一步学习的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2、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屮要面向每个学生,是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既表现为智商、性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先天素质,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教师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达到把群体的培养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3、因材施教就是依照这一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
4、行教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究和掌握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通过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等手段,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4、而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来展示他们在生物课上的全部学习成果。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
5、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他们在现阶段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标准》所确定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况,而不是通过评价将学生分成等级,按某一次或几次考试的成绩将学生排序,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评价的过程屮应该注意:评价时不能对学生带有任何偏见,不能受先人之见的影响;评价工作应该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必须让具有不同兴趣和精力的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应该多样化,以便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不同方面的学习成果。(二)立足学生发展科学课程(7〜9年级)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对科学的兴
6、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教育过程屮,应重视科学课程木身所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其他课程及各教育环节一起,共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來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
7、过程屮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一)抓常规,夯实基础。首先,找准基点,更新了备课思路。备课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是教师课前的必要准备和重要依据。备课思路的更新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为此,我们采取了三大战略。第一,改变传统备课的撰写方式,经过精心设计,我们推出了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案。其屮除了一般项目外,还增设了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目标,提高上、中、下等学生的计划,学情分析和改进措施。第二,把备课的个人行为变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集体行为。要求每位
8、教师只备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