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93860
大小:67.3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24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实用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烛之武形象分析。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Z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过烛Z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课
2、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丿力史史实。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止咅,借助注释梳通文章。一、导入(-)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冋国,当吋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Z师”的现代版。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门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而途的民族”。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耍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
3、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而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Z舌,折服东吴的饱学Z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Z际,老迈的烛Z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史书典籍是i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
4、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烛Z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Z武退秦师》。二、文学常识1.关于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岀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冇的长达三五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占代散文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
5、子散文。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了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了》《荀了》《韩非了》等则为其本人的著作。2.《左传》其书《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因《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解释《春秋》Z作,所以合称“春秋三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为“十三经”之一。它是以《春秋》的记
6、事为纲,以吋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耍文献。《左传》突岀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儿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冇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1.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
7、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事木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板,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三、相关历史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1•秦立晋君公元DIJ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了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8、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釆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2.惠公背约公元而650年,晋惠公借秦国Z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Z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不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